[发明专利]溅射装置及成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18096.8 | 申请日: | 2006-10-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0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高泽悟;浮岛祯之;谷典明;石桥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发科 |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34;H01L51/50;H05B33/1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雯;李平英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溅射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溅射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成膜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EL元件作为显示元件近年来备受关注。
图10是用于说明有机EL元件201的结构的模式剖面图。
该有机EL元件201,在基板211上依次叠层下部电极214、有机层217、218,和上部电极219,如果在上部电极219和下部电极214之间施加电压,则在有机层217、218的内部或界面发光。如果上部电极219由ITO膜(铟锡氧化物膜)等透明导电膜构成,则发出的光透过上部电极219放出到外部。
如上述的上部电极219的形成方法主要使用蒸镀法。
蒸镀法中,从蒸镀源通过升华或蒸发而释放的粒子是中性的低能量(数eV左右)粒子,因此在形成上部电极219或有机EL元件的保护膜时,不会对有机膜217、218造成损伤,具有可形成良好的界面的优点。
但是,用蒸镀法所形成的膜与有机膜的密封性差,因此会产生黑斑(ダ一クスポツト)或由长期驱动而造成电极剥离等不理想状况。而且,从生产性方面考虑,由于是点蒸发源,所以存在难以得到大面积膜厚分布的问题;或者由于蒸发舟的劣化或蒸发材料难以连续供给,所以存在维修周期短等问题。
考虑用溅射法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但是,对于使成膜对象物面向靶表面的平行平板型溅射法,在有机层上形成铝的上部电极时,在有机EL装置的驱动测试中,会产生发光开始电压显著升高、或不发光等不理想状况。这是由于在溅射法中等离子体中的荷电粒子(Ar离子、2次电子、反冲Ar)或具有高运动能量的溅射粒子会往有机膜上射入,因而破坏有机膜的界面,使电子的注入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先前技术也在摸索对策,提出了如图11所示的溅射装置110。该溅射装置110具有真空槽111,在该真空槽111内,设有两台靶121a、121b,将其背面安装在背板122a、122b上,其表面互相离开一定距离而平行对向配置。
在背板122a、122b的背面上配置有磁铁部件115a、115b。磁铁部件115a、115b通过在轭129a、129b上安装环状的磁铁123a、123b而构成。
各磁铁123a、123b,分别将磁极的一极朝向靶121a、121b,而将磁极的另一极朝向与靶相反的方向来配置,而且,两个磁铁123a、123b,不同极性的磁极朝向靶121a、121b。即,当一方的磁铁123a为N极朝向靶121a时,另一方的磁铁123b则是将S极朝向靶121b,因此在两个磁铁123a、123b之间产生磁力线131。由于磁铁123a、123b为环状,因此磁铁123a、123b之间所产生的磁力线131为筒状。
如果通过真空排气系统116对真空槽111内进行真空排气,从气体导入系统117导入溅射气体,对靶121a、121b施加电压,则在靶121a、121b所夹持的空间产生溅射气体的等离子体,靶121a、121b的表面被溅射。
在靶121a、121b所夹持的空间的侧面配置有成膜对象物113,通过从靶121a、121b斜向地飞出且放出到真空槽111内的溅射粒子,在成膜对象物113表面形成薄膜。
该溅射装置110是通过在两个磁铁123a、123b之间所形成的筒状磁力线131,围绕靶121a、121b所对置的空间,等离子体通过该磁力线131封闭,因此等离子体不会漏出到成膜对象物113侧。因此,成膜对象物113不会暴露在等离子体中的荷电粒子中,露出到成膜对象物113表面的有机薄膜不会受损。
但是,上述溅射装置110中会因为溅射而产生靶121a、121b的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更被深挖的现象。图12的符号131a、131b表示靶121a、121b被深蚀刻、膜厚变小的侵蚀区域,同图的符号132a、132b表示靶121a、121b未被蚀刻、剩下的膜厚较厚的非侵蚀区域。
如果背面侧的背板122a、122b露出程度的靶121a、121b被深挖,则会引起异常放电,因此靶121a、121b会在背板122a、122b露出之前被更换。
即使仅深挖靶121a、121b的一部分,其它部分的膜厚减少量变少,仍然必须更换靶121a、121b,因此先前的溅射装置110,其靶的使用效率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1626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032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靶的使用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溅射装置,具有:
真空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发科,未经株式会社爱发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80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