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主驾驶座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8139.5 | 申请日: | 200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74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郭荣;樊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晋普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6 | 分类号: | B60R21/26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06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 安全气囊 气体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发生器,具体为一种用于汽车的主驾驶座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高技术装置,安装了安全气囊装置的轿车方向盘,平常与普通方向盘没有什么区别,但一旦车前端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安全气囊就会瞬间从方向盘内“蹦”出来,垫在方向盘与驾驶者之间,防止驾驶者的头部和胸部撞击到方向盘或仪表板等硬物上。安全气囊面世以来,已经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研究表明,有气囊装置的轿车发生正面撞车,驾驶者的死亡率,大轿车降低了30%,中型轿车降低11%,小型轿车降低14%。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部件组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以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其中气体发生器是汽车安全气囊的关键部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燃烧反应快,在0.055秒内完成充气过程,产生的气体必须无毒、洁净;燃温低,不会引起火灾,不会烫伤乘客;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目前安全气囊上的气体发生器由于其结构上的缺陷存在气体产量不足、产气慢等缺点,从而导致气囊不能及时被充起或充满,影响气囊的安全使用效果;而且其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由于结构上的缺陷而导致气体产量不足、产气慢等缺陷而提供一种主驾驶座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主驾驶座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包括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构成的壳体,下壳体内设有产气药腔以及通过通气孔与其相通的传火药腔,下壳体上开有与产气药腔相通的通气孔,产气药腔内壁一侧设有过滤网,另一侧且位于通气孔处设有封口垫,产气药腔内产气药剂上方设有隔离垫;传火药腔内设有其上开有通气孔的传火药盒,传火药盒内设置点火具,传火药盒外壁与传火药腔内壁之间装有传火药剂,点火具顶部伸入上壳体的孔座内并套有短路套。本实用新型可根据气囊的体积和药剂的种类来装填产气药剂,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中与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气囊一起构成安全气囊系统。在遇到紧急事故时,点火具根据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的指示信号通电并瞬时快速加热,通过传火药盒上的通气孔传递热量并将传火药剂点燃,生成的高温气体通过通气孔并冲破封口垫进入产气药盒内,同时引燃产气药剂并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无害气体,然后气体进入过滤网以除去其中夹带的杂质,同时也可起到热交换作用以降低生成气体的温度,随即降温后的气体将与气体发生器相连的气囊充气至饱满的状态,并借着强大的冲击力使气囊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完全展开,可将撞击力均匀地分布在头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肉体与车身产生直接碰撞,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如果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将发挥最大的安全保护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产气药腔内壁上设有隔离膜,在储存时以避免药剂受潮而失去药性,传火药盒内壁设有封口垫,可防止传火药剂进入传火药盒内,所述的隔离膜和封口垫可为铝箔胶粘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位于产气药腔内的隔离垫上方设有金属压圈,可使产气药剂压紧、堆实。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火药盒上方设有垫环,用于固定药盒,同时压紧传火药剂,点火具的装配面通过封口胶与上壳体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与传感器、微处理器、气囊构成安全气囊系统,可装于主驾驶座的方向盘内,有效防止驾驶员与车身产生直接碰撞,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不仅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产气快而稳定,能广泛应用于高中低档次的轿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壳体 2-下壳体 3-产气药腔 4-通气孔 5-传火药腔 6-通气孔 7-过滤网 8-封口垫 9-产气药剂 10-隔离垫 11-通气孔 12-传火药盒13-点火具 14-传火药剂 15-短路套 16-隔离膜 17-封口垫 18-金属压圈19-垫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晋普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晋普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81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桥吊机下旋式集装箱吊装机构
- 下一篇:水陆两用安全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