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芦笋全营养活性物质的集成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1987.0 | 申请日: | 200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9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陈祖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祖辉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A23L1/30;A23L2/38;A23L2/82;A23L2/72;A61P35/00;A61P3/02;A61K36/89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9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芦笋 营养 活性 物质 集成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采用“分部——集成”的方法,将芦笋植体各部所含各具优势,但谱系、含量、特性明显不同的各类营养活性物质经过破碎、榨汁、“絮凝——沉淀”工艺,最后制成澄清汁液、浓缩汁以及冻干粉。以澄清汁液、浓缩汁和冻干粉为中间产品,可以进一步集成(整合)成特点和功效适宜的各种口服液、片剂或胶囊剂,以备针对各类慢性文明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肿瘤病等的防治辅助食疗,和普通人群的营养补充强化。也可用作健康食品的进一步开发等。
二.发明背景
芦笋系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因“药食同源”又“标本兼治”而列为《神农本草经》上品,被西方载誉“美食家的药物”,在营养、保健、医药、美容各界声誉日甚。更因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现芦笋及其近亲“天门冬”(中药)含有的众多营养素、微量植化活性因子和植化防御素而备受医学界、药物公司重视。“药食同源”“标本兼治”均是建立在以生命(细胞为其单位)为整体的哲学观念,最好由芦笋的全体营养素(包括微量植化活性因子和防御素)来体现。在东方养生学和中医药学中,甚至还要借助更多的药食同源品种的组方协同。
与之相对应,流行中的(西方)观念和方法学则侧重“分析”“纯化”,即从大量类别不同的混合物甚至复合物中探明结构、性质确凿、活性专一、可以借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标准来界定的单一物质,并探明微观的作用机制以及(充其量)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或拮抗。这在理论上的意义可能远大于医学实践,因为单一成分的“补充剂”、“功能食品”,其确切效果屡受质疑。但相反,古今无数事实所验证为正确的,恰恰是多因子的联合、协同,在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慢性文明病面前,尤其如此!
从营养素的整合和资源整合双重角度,需要一种包容性强的工艺设计来解决芦笋诸多生化、生理和药理功效明显的活性物质的浓缩富集问题,与此同时,应将偏于隋性和次要的成分尽可能剔除。虽然这样获得的结果是一类贴近原生态芦笋的“全营养素”集合体,但因主要功能因子的结构和含量均属巳知,而有同样理由归类为所谓第三、第四代的功能食品。
因袭西方“还原论”,以唯“纯成分”为宗旨的专利、文献很多。但真正可以实施者也许仅仅局限于未来多年以后的某种药物,但从营养和整体医学、保健、健康食品的观念,需要的并不是这类“药物”,何况“药物魔弹”从来就有商业利润操作之嫌。介于中间,还有不少专利、文献是以活性化合物的类别群体作为出发点,如黄酮类(芦笋所含至少十余种)、甾醇皂苷(芦笋所含巳逾50种)、多糖(芦笋所含至少10种)、酚酸类(熊果酸、香豆酸、绿原酸、阿魏酸)微量元素(Se、Cu、Mn、……)以及维生素(V-C、V-E、V-B、β-胡萝卜素等)。许多专利是将芦笋的这些功能因子群,与来自其它原料的单一功能因子,或功能因子群整合组方。更多的研究报告及专利,则是将芦笋作为整体或整体的提取物,参与到组方。(文献:Sati Op,etal Pharmazie 1985;40:586-589;Stirpe F.etal.Biochem 1983;15:617-625;C,K,Chin etal.Aeta Horticulture 2002;589;Sham D,etal.J.of Ethnopharmacology,2004;90:49-55.左春旭等,中外技术情报.1995(2)18-19)
芦笋抗癌因子探讨,走过这样一个历程:笋→汁→组蛋白→皂甙→多糖→多酚类抗氧化物→汁→笋,这正好应了“多靶”抗癌机理的正确性,也就是多因子协同。
三.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
①将芦笋植体(地上部分)所含活性物质尽可能完全地分离获得;
②尽可能完整地保留这些活性成分的生理活性,并达到相当程度的浓缩倍数(如5-3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祖辉,未经陈祖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19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