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客气囊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0520.4 | 申请日: | 200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0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孔炳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15 | 分类号: | B60R21/215;B60R21/20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韩国首***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客 气囊 结构 | ||
相关申请的前后参照
本申请要求于2006年8月2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6-0080655的优先权和权益,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被结合于此以作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气囊门结构,其中垫展开部分和气囊门部分通过注模法整体地形成,并且具有的优点是气囊门部分可以通过气囊的展开稳定地旋转和可以防止因为干扰和碎片的产生而引起故障。
背景技术
气囊和乘客气囊广泛地用于车辆安全。
气囊可以安装在方向盘内以便防止驾驶员的头部与方向盘相撞,并且气囊可以安装在乘客座位前面的防震垫内以便保护乘客。
传统的乘客气囊包括布置在防震垫内并且容纳气囊的气囊壳体,安装在防震垫中以定位在气囊壳体前面并且带有旋转部分的门板,用于将气囊壳体联接到防震垫的斜道,和设在防震垫的前表面的门盖。所述斜道通过螺栓固定到门板的端部。
在传统的气囊结构中,气囊展开从而挤压门板,在门盖中形成的撕裂线断裂,从而气囊展开。
如果由于旋转部分短或厚使得门板并不充分扩张,门盖的端部可能折叠从而断裂,这可能导致碎片投向乘客。
为了解决该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形成长的旋转部分或者重排布置从而避免定位在门盖的旋转区域中的元件之间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乘客气囊门结构,其中垫展开部分和气囊门部分通过注模法整体地形成,并且具有的优点是气囊门部分可以通过气囊的展开稳定地旋转。
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乘客气囊门结构,其包括:垫展开部分,其中切槽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于垫主体的内下表面上,所述垫主体设在气囊展开区域中并被配置成朝着坐在乘客座位上的乘客展开,断裂部分分别形成于切槽的两侧以彼此间隔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在所述厚度处断裂部分可以通过乘客气囊的展开压力而断裂;带有延伸部分的气囊门部分,所述延伸部分的两端在断裂部分向下弯曲并且延伸,所述延伸部分通过注模与垫展开部分的下部整体地形成,第一联接孔形成于延伸部分中从而当乘客气囊展开时延伸部分与垫展开部分一起向前滑动;斜道部分,其包括斜道主体,该斜道主体的大小使得气囊门部分被容纳在其中,第一弯曲端,该第一弯曲端被形成为使得斜道主体的两个上端可以固定到垫展开部分的下表面,钩状件,该钩状件通过向内弯曲斜道主体的下端并且表面接触气囊门部分的延伸部分的端部的外侧而形成,以及第二联接孔,该第二联接孔形成于与气囊门部分的第一联接孔向上有间隔的位置;和气囊壳体组件,其端部穿过气囊门部分的第一联接孔和斜道部分的第二联接孔并且连接到斜道主体。
垫展开部分的切槽的截面可以形成为∧形或H形。
垫展开部分可以由硬质材料形成,并且气囊门部分可以由软材料制造。
气囊门部分的厚度可以大于垫展开部分的厚度。
第一弯曲端可以通过振动焊接法固定到垫展开部分。
斜道部分可以在第一弯曲端上带有焊条,所述焊条通过在振动焊接期间的摩擦热被焊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乘客气囊门结构的视图。
图2A-图2D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乘客气囊门结构的成形过程的视图。
图3A-图3C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乘客气囊门结构的操作状态的视图。
<表示图中主要元件的参考标号的说明>
100:垫展开部分 110:切槽
120:断裂部分 200:气囊门部分
210:延伸部分 220:第一联接孔
300:斜道部分 400:气囊壳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乘客气囊门结构的视图,图2A-图2D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乘客气囊门结构的成形过程的视图,图3A-图3C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的乘客气囊门结构的操作状态的视图。
参考图1-图3C,切槽110沿其长度方向形成于垫主体102的内下表面上,所述垫主体设在气囊展开区域中并被配置成朝着坐在乘客座位上的乘客展开,优选的是切槽110的截面形成为∧形或H形,因为该形状适合于气囊2的裂出。
形成垫展开部分100,其中断裂部分120分别形成于切槽110的两侧以彼此间隔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在所述厚度处它们可以通过乘客气囊的展开压力而断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05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