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四肢动物仿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9546.5 | 申请日: | 201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67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姜飞龙;张海军;朱海滨;朱荷蕾;殷小亮;宋玉来;钱承;刘睿莹;杨立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学院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B25J9/08;B25J9/10;B25J17/00 |
代理公司: | 33200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贾玉霞<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14033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四肢动物仿生系统,该仿生系统以气动肌肉模拟四肢动物的肌肉驱动脖子、前腿、胸关节、腰关节、后腿的运动,具体为模拟胸头肌、臂头肌、夹肌、胸前浅肌、臂三头肌、腕桡侧伸肌、腕斜伸肌、腕尺侧屈肌、腕桡侧屈肌等作用的气动肌肉驱动脖子、前腿屈伸、收展和环转;模拟后方锯肌、背阔肌驱动胸关节侧向弯曲、俯仰和环转;模拟腹内斜肌、臂中肌驱动腰关节侧向弯曲、俯仰和环转;模拟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等作用的气动肌肉驱动后腿屈伸、收展。本发明以气动肌肉驱动,具有结构紧凑、清洁、防爆性能好的特点,可用于教学和演示。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肌肉 驱动 仿生系统 四肢动物 俯仰 侧向弯曲 腰关节 后腿 前腿 屈肌 屈伸 收展 关节 阔筋膜张肌 防爆性能 胫骨前肌 腓骨长肌 背阔肌 三头肌 臂头 夹肌 锯肌 可用 伸肌 头肌 斜肌 斜伸 肌肉 演示 清洁 教学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气动肌肉的四肢动物仿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仿生系统包括前腿部分、胸和腰部分以及后腿部分,所述的前腿部分包括左前腿、右前腿、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一(30)和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二(32),所述的左前腿和右前腿对称布置,且左前腿、右前腿均与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一(30)、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二(32)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部分包括左后腿、右后腿,左后腿和右后腿对称布置,且左后腿和右后腿均与所述的胸和腰部分可转动连接;/n所述的左前腿包括胸头肌一(1)、臂头肌一 (2)、夹肌一(3)、胸前浅肌一(4)、臂三头肌一(5)、肩胛骨一(6)、肱骨上半段一(7)、腕桡侧伸肌一(8)、腕斜伸肌一(9)、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0)、桡骨下半段一(11)、桡骨上半段一(12)、肱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3)、腕尺侧屈肌一(63)、腕桡侧屈肌一(64)和肱骨下半段一(67),所述的胸头肌一(1)、臂头肌一(2)、夹肌一(3)的两端均分别与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一(30)、肱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3)可转动连接,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二(32)位于所述的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一(30)下面,胸前浅肌一(4)、臂三头肌一(5)两端分别与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二(32)、肱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3)可转动连接;肱骨上半段一(7)一端与肩胛骨一(6)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肱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肱骨下半段一(67)一端与肱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桡骨上半段一(1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桡骨上半段一(12)的另一端与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桡骨下半段一(11)与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腕桡侧伸肌一(8)、腕斜伸肌一(9)、腕尺侧屈肌一(63)、腕桡侧屈肌一(64)两端均分别与肱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3)、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0)可转动连接;/n所述的右前腿与所述的左前腿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完全相同;/n所述的胸和腰部分包括左肋骨一(14)、左肋骨二(15)、左肋骨三(16)、左肋骨四(17)、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8)、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二(19)、腰气动肌肉连接板(20)、腹内斜肌一(21)、臂中肌一(22)、臂中肌二(23)、后椎骨一(31)、后椎骨二(33)、后椎骨三(34)、后椎骨四(35)、后椎骨五(36)、后椎骨六(37)、后椎骨七(38)、后椎骨八(39)、后椎骨九(40)、后椎骨十(41)、后椎骨十一(42)、后椎骨十二(43)、后椎骨十三(44)、后椎骨十四(45)、后椎骨十五(46)、后椎骨十六(47)、后椎骨十七(48)、后椎骨十八(49)、后椎骨十九(50)、后椎骨二十(51)、后椎骨二十一(52)、后椎骨二十二(53)、后椎骨二十三(54)、后椎骨二十四(55)、髋骨(56)、前椎骨一(65)、前椎骨二(66)、前椎骨三(68)、前椎骨四(69)、右肋骨四 (71)、右肋骨三(72)、右肋骨二(73)、右肋骨一(74)、后方锯肌一(75)、背阔肌一(76)、后方锯肌二(77)、后方锯肌三(78)、背阔肌二(79)、背阔肌三(80)、背阔肌四(81)、后方锯肌四(82)、背阔肌五(83)、后方锯肌五(84)、背阔肌六(85)、后方锯肌六(86)、背阔肌七(87)、背阔肌八(88)、腹内斜肌二(89)、臂中肌三(90)、臂中肌四(91);/n所述的后椎骨一(31)一端与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一(3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二(32)可转动连接,颈椎气动肌肉连接板二(32)、后椎骨二(33)、后椎骨三(34)、后椎骨四(35)、后椎骨五(36)、后椎骨六(37)、后椎骨七(38)、后椎骨八(39)、后椎骨九(40)、后椎骨十(41)、后椎骨十一(42)、后椎骨十二(43)、后椎骨十三(44)、后椎骨十四(45)、后椎骨十五(46)、后椎骨十六(47)依次可转动连接;前椎骨一(65)、前椎骨二(66)、前椎骨三(68)、前椎骨四(69)依次可转动连接;/n左肋骨一(14)、右肋骨一(7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椎骨六(37)、前椎骨一(65)固定连接;左肋骨二(15)、右肋骨二(7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椎骨七(38)、前椎骨二(66)固定连接;左肋骨三(16)、右肋骨三(7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椎骨八(39)、前椎骨三(68)固定连接;左肋骨四(17)、右肋骨四(71) 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后椎骨九(40)、前椎骨四(69)固定连接;/n肩胛骨一(6)的一端与左肋骨一(14)、左肋骨二(15)固定连接;/n后椎骨十六(47)与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8)固定连接,后椎骨十七(48) 一端与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二(19)可转动连接;/n背阔肌一(76)、后方锯肌三(78)、背阔肌三(80)的两端均分别与左肋骨四(17)、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8)可转动连接,后方锯肌四(82)、背阔肌五(83)、后方锯肌六(86)两端均分别与右肋骨四(71)、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一(18)可转动连接;后方锯肌一(75)、后方锯肌二(77)、背阔肌二(79)、背阔肌四(81)两端均分别与左肋骨四(17)、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二(19)可转动连接,后方锯肌五(84)、背阔肌六(85)、背阔肌七(87)、背阔肌八(88)两端分别与右肋骨四(71)、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二(19)可转动连接;/n后椎骨十八(49)一端与胸气动肌肉连接板二(19)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腰气动肌肉连接板(20)固定连接,腰气动肌肉连接板(20)、后椎骨十九(50)、后椎骨二十(51)、后椎骨二十一(52)、后椎骨二十二(53)、后椎骨二十三(54)、后椎骨二十四(55)、髋骨(56)依次可转动连接;/n腹内斜肌一(21)、臂中肌一(22)、臂中肌二(23)、腹内斜肌二(89)、臂中肌三(90)、臂中肌四(91)的两端均分别与腰气动肌肉连接板(20)、髋骨(56)可转动连接;/n所述的后腿部分中的左后腿、右后腿均与所述的髋骨(56)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左后腿包括阔筋膜张肌一(24)、股四头肌一(25)、股骨上半段一(26)、胫骨前肌一(27)、腓骨长肌一(28)、胫骨下半段一(29)、半腱肌一(57)、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58)、股骨下半段一(59)、腓肠肌一(60)、胫骨上半段一(61)、胫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62),所述的股骨上半段一(26)一端与髋骨(56)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58)固定连接,阔筋膜张肌一(24)、股四头肌一(25)、半腱肌一(57)两端分别与髋骨(56)、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58)可转动连接,股骨下半段一(59)一端与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5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胫骨上半段一(6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胫骨上半段一(61)的另一端与所述的胫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6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胫骨下半段一(29)与胫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6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胫骨前肌一(27)、腓骨长肌一(28)、腓肠肌一(60)两端分别与股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58)、胫骨气动肌肉连接板一(62)可转动连接;/n所述的右后腿与所述的左后腿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完全相同;/n所有的肌肉和骨头的位置连接位置均仿照四肢动物的身体结构布置。/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学院,未经嘉兴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29546.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