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调参的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1991.6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2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武;方朋朋;徐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04 | 分类号: | B23K9/04;B23K9/095;B25J9/16;B25J11/00;B33Y10/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张莉瑜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电弧 制造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适应调参的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三维模型;进行分层切片处理得到分层路径,构成初步路径点集,判断是否执行分层路径调整,是则基于初步路径点集进行路径点的简化或细分;进行焊接路径规划,得到调整后的路径结果;根据路径结果设置焊接参数,选择焊接工艺;对焊接过程进行仿真验证,判断是否继续调整路径结果;根据验证后的路径结果生成相应的焊接指令,并在焊接指令前增加焊接平台预热指令,得到执行指令集,发送至焊机与机器人;响应接收到的执行指令集,实现增材制造。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和精度,大大降低电弧增材制造的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调参的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弧增材制造领域,应用于机器人且基于焊机的增材制造技术较少,并且所生成的机器人运动路径无法直接用于实际制造中,也无法进行仿真。同时,在实际的生产中往往需要工程师利用示教器进行编程,对于复杂的环境,示教器编程比较麻烦,此时又需要离线编程技术对路径进行规划。因此,现有基于焊机的增材制造技术常有以下缺点:人工设计路径对工程师要求较高,设计方案制定时间长;无法线上仿真,容易造成材料浪费,同时制造周期长;三维模型路径较多,起收弧以及工艺的改变较为困难;机器人内存有限,可执行文件过于占用存储空间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至少一部分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自适应调参的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系统,以便提高增材制造的效率,减少制造周期,简单快速实现电弧增材制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调参的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用于增材制造的三维模型;
S2、对所述三维模型进行分层切片处理得到分层路径,构成初步路径点集;根据所述初步路径点集的数据量,判断是否执行分层路径调整,是则基于所述初步路径点集进行路径点的简化或细分,否则继续执行;
S3、基于所述初步路径点集进行焊接路径规划,得到调整后的路径结果;
S4、根据焊接路径规划的路径结果设置焊接参数,选择焊接工艺;
S5、对焊接过程进行仿真验证,判断是否继续调整路径结果,是则返回步骤S3,否则继续执行;
S6、根据验证后的路径结果生成相应的焊接指令,并在焊接指令前增加焊接平台预热指令,得到执行指令集,发送至焊机与机器人;
S7、所述焊机与机器人响应接收到的所述执行指令集,实现增材制造。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执行分层路径调整时,若所述初步路径点集的数据量超过机器人存储阈值,则通过SOM方法对所述初步路径点集进行逐层简化,所述SOM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01、将初步路径点集中,每层的路径点按照路径点顺序以三个为一个向量,作为样本输入SOM网络;
S2-102、对输入样本中的路径点进行SOM聚类,得到聚类中心;
S2-103、分别计算三个路径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S2-104、选取到聚类中心距离最小的路径点;
S2-105、执行判断,若该路径点与相邻路径点所构成的边的长度在长度阈值限定范围内,边所形成的夹角在角度阈值限定范围内,则删除该路径点,否则返回步骤S2-101,直至完成对初步路径点集的简化。
优选地,所述步骤S2-105中,长度阈值根据路径点所属层自适应更新,更新公式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1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风扇伞
- 下一篇:一种判断北冰洋表层环流变化状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