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安全气囊起爆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5087.6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2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穆奇;田静;孙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2 | 分类号: | B60R21/0132;B60R21/0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金林辉;吴鹏 |
地址: | 2220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气囊 起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车辆的安全气囊(10)、尤其是侧气囊和/或安全气帘起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借助于传感器检测车辆的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纵向加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由检测到的横摆角速度、方向盘转角、纵向加速度、侧向加速度借助于安全气囊的电子控制器(2)计算出车辆的横向速度信息;其中,如果横向速度信息满足设定条件,则降低安全气囊的点火阈值;通过所述电子控制器(2)基于侧向加速度根据降低的点火阈值使安全气囊(10)的气囊(4)起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安全气囊、尤其是侧气囊和/或侧气帘起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安全气囊是重要的车辆安全配置,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会自动打开,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器(或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部件组成。在发生碰撞时,首先由传感器接收撞击信号,只要达到规定的强度,传感器即产生动作并向电子控制器发出信号。电子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与其所存储的点火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达到气囊展开条件,则由驱动电路向气体发生器送去起动信号。气体发生器接到信号后引燃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展开,即气囊起爆。在此,电子控制器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诊断安全气囊的可靠性,保证在达到预设的数值时,及时发出点火信号,而且正时点火,保证有足够大的驱动电流驱动气体发生器。
车辆上很多地方都有安全气囊,比如安装在车辆前排座椅前方的正面安全气囊(优选驾驶席和副驾驶席各一个)、安装在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外侧的侧气囊、安装在侧窗上方的侧气帘(其也称帘式气囊或头部气囊)等。正面安全气囊主要用于缓解正面碰撞时驾驶员与方向盘的二次碰撞以及副驾驶席乘员与仪表板、前风挡玻璃框的二次碰撞。侧气囊主要用于减少身体和门板的撞击。侧气帘主要在侧面碰撞时对乘员的头部进行保护,它在碰撞时弹出遮盖车窗,以将乘员与B柱、窗玻璃甚至安全带侧面支撑扣等隔开。
如果发生中等至严重程度的正面碰撞事故,传感器会感知到车辆正在急剧减速、即具有较大的纵向减速度,因而电子控制器会立即使正面安全气囊在瞬间强力起爆,缓冲由于车辆受正面撞击所带来的伤害。而在车辆侧面碰撞时,电子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的侧向加速度信息,通过内部算法确定侧气囊和/或侧气帘何时起爆。当达到点火要求时,侧气囊和/或气帘才起爆,减少侧面撞击带来的伤害。
但并不是所有碰撞情况中安全气囊都会打开。安全气囊是通过气囊系统的压力传感器和约束系统电子控制单元(ECU)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来判断是否该弹出,当两者共同收到信号时,气囊才会被瞬间充气。如果未达到点火要求,则安全气囊不会起爆。这样的例子常见于侧面柱碰撞的情况。
当车辆例如由于驾驶员超速、弯道误判、或者在湿滑情况下由于打滑等原因而失去控制,撞向路旁的树干、柱子(例如信号交通标志杆、灯杆、电话杆、电信杆、消防栓、电线杆)等刚性物体时,车辆发生侧面柱碰撞。与一般的侧面碰撞相比,侧面柱碰撞形态更为复杂,不仅包括车辆侧向的平移运动,还有围绕碰撞界面和自身重心的旋转运动。车体围绕自身重心的旋转将导致碰撞路径发生偏转现象,因而侧面柱碰撞对乘员的伤害程度要高于一般的侧面碰撞。但是在这种侧面柱碰撞中,由于柱子接触面较小,侧向加速度信号比较弱,因此常常造成晚点火,即,在侧气囊和/或侧气帘点火起爆之前乘员就已经由于碰撞而受伤。有鉴于此,当前仅基于侧向加速度信号来决定侧气囊和/或侧气帘是否起爆的方法无法满足客户的点火需求。
此外,每次侧面柱碰撞过程中碰撞角度和速度的细微不同可能导碰撞路径的很大改变,因而侧向加速度信号的可重现性也不如其他类信号。因此,侧气囊和/或侧气帘的上述以侧向加速度信号为基础而点火的方法不容易验证其所设点火阈值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即不稳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安全气囊、尤其是侧气囊和/或侧气帘起爆的方法,其改善安全气囊起爆的点火表现,确保安全气囊在侧面柱碰撞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提升乘员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50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