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77896.8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6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双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23 | 分类号: | C03C17/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组件用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和环保压力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的研发、应用。随着人们对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的不断优化,太阳能光伏组件中晶体硅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已接近极限值,继续依靠提高电池片本身效率来提高光伏组件实际输出功率变得十分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光强度等其他方式来提高效率。目前,人们普遍采用一种含铁量较低的光伏玻璃作为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用的封装玻璃,这种玻璃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高的透过率。但是由于光伏玻璃与空气之间折射率差异,光伏玻璃对可见光仍存在约8%的反射。通过在光伏玻璃表面涂制一层减反射膜可以有效地提高光的透过率,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
而现有的膜与衬底玻璃的结合性能差,薄膜容易脱落,不耐擦洗;减反射膜膜层表面覆盖了大量羟基,导致膜层容易吸水潮解,如将其直接用于长期放置在室外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上时,其减反射性能将逐渐衰减甚至完全失效。为了满足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的要求,封装用光伏玻璃减反射膜不仅要具有良好宽谱增透效果,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膜基结合力和自清洁疏水效果。
基于此,研究开发了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份数计,
无机氧化物35—70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20—60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份数计,
无机氧化物40—65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30—50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分数计,
无机氧化物50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40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份数计,
无机氧化物65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50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份数计,
无机氧化物30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40份。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共混获得的混合物,涂抹在经过清洗、干燥后的光伏玻璃上,将涂膜后的光伏玻璃通过有机物气氛处理,温度为20~350℃,压力为1~5atm,将疏水处理后的光伏玻璃在温度为200~550℃条件下固化处理1~180分钟,得自洁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技术研发的自洁膜是一种功能性水基溶液,主要组分为无机氧化物和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出厂前在玻璃表面喷涂后,可不经过热处理快速形成无机纳米结构的膜层。膜层具有增加透光率和高效自清洁作用。其中,自清洁性能包括抗沙尘附着、分解有机物和超亲水性,可增加光伏组件发电量2%以上,如果在灰尘和工业污染严重地区,自洁膜增发效果会更加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份数计,
无机氧化物35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20份
具体制作方法为:上述无机氧化物和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涂抹在经过清洗、干燥后的光伏玻璃上,将涂膜后的光伏玻璃通过有机物气氛处理,温度为20℃,压力为1atm,将疏水处理后的光伏玻璃在温度为200℃条件下固化处理1分钟,得自洁膜。
实施例2:
一种光伏组件自洁膜的制作方法,所述自洁膜主要由如下原料通过共混制备得到,以重量份数计,
无机氧化物70份
功能性纳米级二氧化粒子6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双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双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78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