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苦酸梅味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266121.0 申请日: 2017-12-05
公开(公告)号: CN107788144A 公开(公告)日: 2018-03-13
发明(设计)人: 杨如兴;陈芝芝;邬龄盛;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分类号: A23F3/06 分类号: A23F3/06;A23F3/08
代理公司: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李翠娥
地址: 355015 福建***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酸梅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茶叶及其衍生产品研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苦酸梅味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树,原名茶,拉丁文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山茶科、山茶属。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茶树栽培已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如福建的苦味白牡丹等。苦茶味苦,具有特殊的香味特征,在植物学形态上多呈小乔木型,其叶大质软,叶面平整富光泽,芽叶茸毛少。苦味茶叶,适口性差,作为商品茶消费和推广难度较大,目前加工量极少,无商品化产品销售(村民自给自足),民间采用直接凉晒或采用铁锅杀青、手揉、晒干粗制而成,通常作为一种药物饮用,认为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常饮之具有“治病、解毒、退火发汗”之效,可治“积热、久泻、消炎、镇痛”和“心脾不舒”等病症。苦茶因味苦,如何解决其适口性问题是苦茶品种能否发挥其功能性成分,实现商品化生产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本工艺制备风味独特的苦酸梅味茶,是一项苦味茶树品种的科学化、合理化产品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茶叶加工工艺融合创新,实现了苦茶茶树品种资源茶叶产品的个性化、规模化生产和商品化销售,增加了茶叶花色品种,满足了茶叶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对提高苦味茶产品附加值,促进茶企增效和茶农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苦味茶树品种制备工艺简单、产品适口性差、商品化开发滞后、生产效益低下等状况,提供一种苦酸梅味茶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科学融合了我国现有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茶类的传统加工关键工艺,采用鲜叶中度萎凋后即进行室内渥堆闷红、青茶(乌龙茶)长凉青“拖酸”和白茶晒干的创新工艺,生产出的苦酸梅味茶外形条索自然,干茶色泽褐润,香气稍酸幽长,酸梅味浓、微苦,苦后生津,汤色橙黄明亮,风味独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苦酸梅味茶的制备方法:采摘具苦味的茶树鲜叶,采用鲜叶中度萎凋、室内渥堆闷红、室内摊凉、长凉青“拖酸”、太阳晒干、足火干燥、拣掦、匀堆包装生产出风味独特苦酸梅味茶。

所述的一种苦酸梅味茶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采摘具苦味的茶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采摘时动作要轻盈,忌紧捏强拽,以保证鲜叶原料杂物少、受损轻;采摘鲜叶采用竹制箩筐装盛,避免挤压和装盛器具污染。

(2)中度萎凋:萎凋程度为失水率20wt%-30wt%。中度萎凋,以减少鲜叶水分,增强叶中所含酶类物质的活性,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溶性果胶等,同时使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涩,有利于茶叶色、香、味品质的形成。

(3)渥堆闷红:经中度萎凋后的茶叶在温度25℃-30℃室内进行渥堆,渥堆时间5-8h,每间隔2h-3h进行翻拌1次,以均匀发酵红变为适度。渥堆闷红主要是促进多酚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有利于茶叶香气、滋味形成的物质。

(4)室内长凉青“拖酸”:将均匀发酵红变后的茶叶在18℃-22℃的室内薄摊于竹制水筛上,摊叶厚度1.0cm-3.0cm,摊放时间20h-30h,摊放至含水率达18wt%-22wt%。长凉青主要是通过茶叶走水和内含物质的缓慢转化,形成特有的香味特征。

(5)室外日光晒干:将经步骤(4)处理后的茶叶移至室外进行日光晒干。

(6)足火干燥:采用加热自动旋转箱式烘干机(XRH-206B型)将晒干叶烘至足干,烘干温度60℃-80℃,时间1h- 1.5h,烘干至茶叶含水率至5wt%~6wt%。

(7)拣掦精制:拣去茶叶中的杂物、粗梗和黄片,制得苦酸梅味茶叶。

(8)匀堆包装:匀堆,采用食品级锡箔内袋纸箱包装。

一种如上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苦酸梅味茶,测得苦酸梅味茶含有苦味氨基酸,其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分别大于0.023%、0.014%、0.011%、0.008%、0.019%和0.008%,具有苦味基础,滋味微苦,苦后生津,酸梅味浓。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6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