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车轮悬架控制臂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3891.0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61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斯蒂芬·迈耶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特勒汽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智云 |
地址: | 德国帕***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轮 悬架 控制 | ||
1.一种车辆车轮悬架系统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体式控制臂体(101),所述一体式控制臂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轴承的筒形孔(103),其中,所述一体式控制臂体(101)包括第一侧壁(105)以及面向所述第一侧壁(105)的第二侧壁(107),所述筒形孔(103)穿透所述第一侧壁(105)和所述第二侧壁(107),所述筒形孔(103)形成为具有第一周向筒缘(109)和第二周向筒缘(111)的筒形,所述第一周向筒缘(109)由限定出所述筒形孔(103)的所述第一侧壁(105)的向外成形的部分形成;
所述一体式控制臂体(101)包括控制臂端部(113),所述控制臂端部内形成有所述筒形孔(103),所述控制臂端部(113)包括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一臂部(301)和第二臂部(303);
所述第一侧壁(105)包括第三周向筒缘(305),所述第三周向筒缘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周向筒缘(109)的方向,并且由限定出所述筒形孔(103)的所述第一侧壁(105)的向外成形的部分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筒缘(109)以周向环缘的形式自所述第一侧壁(105)向外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周向筒缘(111)的末端与所述第二侧壁(107)齐平,或者所述第二周向筒缘(111)由限定出所述筒形孔(103)的所述第二侧壁(107)的向外成形的部分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筒缘(109)以周向环缘的形式自所述第一侧壁(105)向外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筒缘(109)和所述第二周向筒缘(111)分别由限定出所述筒形孔(103)的所述第一侧壁(105)和所述第二侧壁(107)的塑性变形的部分形成,所述塑性变形的部分通过塑性膨胀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控制臂体(101)由一体式中空腔体轮廓(200)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05)上形成有第一纵向弯曲部分(201),所述第二侧壁(107)上形成有第二纵向弯曲部分(203),所述第一纵向弯曲部分(201)和所述第二纵向弯曲部分(203)沿所述一体式控制臂体(101)的纵向方向(205)延伸并朝所述一体式控制臂体(101)的内部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弯曲部分(201)由所述第一侧壁(105)的变形形成,所述第二纵向弯曲部分(203)由所述第二侧壁(107)的变形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向弯曲部分(201)和所述第二纵向弯曲部分(203)相互间隔一定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05)由所述第一臂部(301)形成,所述第二侧壁(107)由所述第二臂部(303)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端部(113)为鼓胀式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特勒汽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特勒汽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389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