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焊T型接头焊缝形状改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9670.3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2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芦伟;巩水利;杨璟;马旭颐;王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26/24 | 分类号: | B23K26/24;B23K26/60;B23K26/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缝 焊趾 修饰 激光焊 焊缝形状 焊接工装 重熔 节约生产成本 表面氧化物 焊接过程 激光设备 金属蒸汽 经济效率 生产效率 双激光束 光斑 激光束 可达性 热输入 原有的 油污 散焦 焊接 冷却 污染物 变形 自动化 取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激光焊T型接头焊缝形状改善方法包括:清除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部位的油污、表面氧化物及金属蒸汽残存污染物;将待修饰T型接头固定在焊接工装上,利用散焦双激光束同时重熔修饰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部位,改善焊缝和焊趾的形状;待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完全冷却后,将工件从焊接工装上取出。本发明方法激光束可达性好,光斑直径小,可精确实现激光焊T型接头焊缝和焊趾的重熔修饰;焊接过程稳定,热输入低,因此,修饰焊缝质量好,接头变形小;焊接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且不需增加额外的装备和人员,用原有的激光设备即可,从而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激光焊T型接头焊缝形状改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整体化结构已成为当今武器装备轻量化研制中结构设计发展的重点。飞机机身壁板由于轻量化,要求大量使用薄壁加筋结构。激光焊接技术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热输入低、焊接速度快、焊接变形小、无需真空、易于实现复杂曲线焊缝的自动焊接等特点,成为实现飞机薄壁带筋结构T型接头连接的轻质高效制造方法。
但是,激光焊接T型接头焊缝与母材过渡处,即焊趾处,存在明显的截面突变,且接头焊趾部位容易存在咬边。截面突变和咬边缺陷的存在使得焊趾部位产生应力集中。焊趾处应力集中对T型接头的疲劳性能有不利影响,疲劳裂纹往往从该部位萌生并发展。应力集中程度越大,对接头的疲劳性能越不利。改进焊接接头的焊缝形状,降低接头焊趾处的几何不连续性,是减小焊趾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接头疲劳性能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改进焊接接头焊缝形状的方法主要有:机加工或打磨平焊缝;机加工或打磨焊缝焊趾过渡处;由TIG为热源重熔修饰焊趾等。这些改进技术的改善效果与材料、焊接结构类型和焊接接头尺寸密切相关。
一般激光焊接T型接头的焊缝极窄,焊脚高度仅为0.5mm~2.0mm。对于此类接头,受接头形式和焊缝尺寸的限制,传统改善疲劳性能的方法其工艺实现过程较难,工艺可达性差。机加工和打磨焊缝的方法,其工艺稳定性和一致性很难保证,打磨容易影响焊缝成形质量,造成焊缝成形不均匀。尤其是对于具有极窄焊缝的双光束焊接T型接头,打磨工艺很难实现。由于焊缝极窄,对激光焊T型接头进行TIG修饰焊的工艺可达性差,修饰工艺也较难实现,且TIG修饰焊焊缝较宽,热影响区较大,易造成较大的焊接变形。此外,打磨和TIG修饰焊均需增加额外设备和人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激光焊接具有热输入小、焊接过程稳定性好、焊接速度快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本发明利用激光作为热源重熔修饰激光焊T型接头的焊缝焊趾部位,使焊缝形状变为凹焊缝且焊趾处平滑过渡,从而降低接头应力集中程度,提高接头疲劳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激光焊T型接头焊缝形状改善方法包括:
1)清除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部位的油污、表面氧化物及金属蒸汽残存污染物;
2)将待修饰T型接头固定在焊接工装上,利用散焦双激光束同时重熔修饰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部位,改善焊缝和焊趾的形状;
3)待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完全冷却后,将工件从焊接工装上取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将需修饰的T型接头的焊缝和焊趾部位用砂纸或钢丝刷打磨,然后用有机溶剂擦拭干净,再用蒸馏水清洗并烘干。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和酒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修饰凸焊缝时,激光入射角为40°~50°,入射位置距焊趾的间距为0.5 mm~-1mm;修饰平焊缝时,激光入射角为50°~60°,入射位置距焊趾的间距为1mm~0mm;其中,激光入射角为激光束与T型接头的底板的夹角;入射位置距焊趾的间距以焊趾为原点,入射位置位于底板上时,间距为正值,入射位置靠近焊缝一侧时,间距为负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96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