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08121.0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小龙;王伟飞;陈涛;张伟;刘奕谦;邱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52 | 分类号: | B63B3/5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度 甲板 加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跨度甲板板架的防振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针对一种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豪华邮轮大跨度甲板板架,由于舱室布置的需要和居住单元标准化的限制,往往不能在不同舱室之间设置结构支柱来对其进行支撑,否则将影响到舱室布置的空间或者居住单元的边界形状。这就导致了大跨度甲板板架固有频率可能储备不足,容易发生共振,影响舱室的舒适度。传统的设计也有通过加密甲板纵桁的方式,来提高大跨度甲板板架的固有频率,这样会增加较多空船重量;同时也抬高了空船重心,对船体稳性不利。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采用不影响内舾装布置的内嵌薄腔型立柱,适用于豪华邮船的旅客居住区域的大跨度甲板板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跨度甲板板架结构,其中,包括,
至少两层甲板板架,每两层所述甲板板架之间等距离间隔支撑有若干薄腔型立柱,所述薄腔型立柱由两封头和两薄钢板组成,两所述薄钢板平行设置,两所述封头分别嵌设于两所述薄钢板的两端并与所述薄钢板焊接。
上述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其中,所述薄腔型立柱的横截面呈扁平薄腔型式。
上述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其中,所述薄腔型立柱的横截面总厚度范围在30mm~40mm之间。
上述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其中,上下两层所述甲板板架之间的所述薄腔型立柱上下位置对齐。
上述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其中,所述封头的截面呈梯形,且所述封头的尺寸较小端嵌入并焊接于所述薄钢板中。
上述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其中,每一所述甲板板架由若干相互交叉的甲板强横梁和甲板纵桁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大跨度甲板板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能提升大跨度甲板板架固有频率10%左右,并且降低甲板强横梁应力峰值50%左右,然而结构重量的增加却非常有限。
(2)本发明的大跨度甲板板架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由于不影响居住舱室内部装潢布置,也可作为营运中豪华邮船或者其他船舶甲板室局部舱室振动超标问题的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甲板板架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甲板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30mm厚薄腔型立柱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40mm厚薄腔型立柱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其中,包括:
至少两层甲板板架1,每两层甲板板架1之间等距离间隔支撑有若干薄腔型立柱2,薄腔型立柱2由两封头22和两薄钢板21组成,两薄钢板21平行设置,两封头22分别嵌设于两薄钢板21的两端并与薄钢板21焊接。
本发明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以下实施方式,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4所示,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薄腔型立柱2的横截面呈扁平薄腔型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薄腔型立柱2的横截面总厚度范围在30mm~40mm之间。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上下两层甲板板架1之间的薄腔型立柱2上下位置对齐。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封头22的截面呈梯形,且封头22的尺寸较小端嵌入并焊接于薄钢板21中。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甲板板架1由若干相互交叉的甲板强横梁11和甲板纵桁12组成。
使用者可根据以下说明进一步地认识本发明的特性及功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跨度甲板板架加固结构,采用不影响内舾装布置的内嵌薄腔型立柱,适用豪华邮轮和其他船舶的大跨度甲板板架,其中包括以下权利特征:薄腔型立柱2采用普通钢制材料,薄腔型立柱横截面为扁平的薄腔型式,截面总厚度在30mm~40mm(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截面总厚度d1为30mm,图4为截面总厚度d3为40mm),尽量取上限值使立柱刚好能够设置在不同舱室之间,而不至于影响各舱室内部的装潢;截面宽度控制在300mm~6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8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排船
- 下一篇:船舶防沉龙骨结构和防沉船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