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53073.X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1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赵亮;吴波;杨明明;焦超锋;醋强一;张娅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1L23/373;H01L23/4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郭平 |
地址: | 710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 液态金属 氮气 陶瓷芯片 芯片封装 芯片散热 内传热 传热路径 封装形式 三维堆叠 散热问题 导热率 密封性 热流 功耗 内冲 热阻 填充 狭窄 | ||
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随着芯片性能的不断提高,陶瓷芯片功耗不断增大,特别是随着三维堆叠,SIP能封装形式的出现,芯片封装密度不断增大,热流密度随之增大,芯片自身散热问题十分严峻。同时由于陶瓷芯片密封性等问题芯片内冲入氮气(9),氮气(9)导热率极低,使得芯片散热途径狭窄。本发明将液态金属(7)填充入芯片封装内,增强传热路径,减少芯片热阻,提高芯片散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芯片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
背景技术
随着芯片性能的不断提高,陶瓷芯片功耗不断增大,特别是随着三维堆叠,SIP能封装形式的出现,芯片封装密度不断增大,热流密度随之增大,芯片自身散热问题十分严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解决芯片内部传热路径狭窄,热阻大的问题,提高芯片的散热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包括封盖1、封口环2、陶瓷基板3、硅芯片4、键合丝5、管腿6,在封盖、封口环与陶瓷基板间形成的空腔内加入导热率高的液态金属7。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所述封盖和封口环内表面镀镍。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键合丝表面镀镍。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在封盖、封口环与陶瓷基板间形成的空腔抽真空。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键合丝及键合丝焊接在陶瓷基板上形成的焊盘喷涂绝缘涂料。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所述封盖1内侧设有膨胀沟槽8。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所述液态金属7包括液态镓合金。
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所述液态镓合金为GaIn15Sn13Zn1。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效果:
增大芯片内硅芯片4到顶部封盖1的传热路径,较少传热热阻,增强散热性能,有效解决芯片高效散热的技术难题。氮气90℃的传热系数0.0237W/MK,液态金属7GaIn15Sn13Zn1,3℃时传热系数29.4W/m℃,液态金属7传热系数是氮气的1241倍。目前没有在芯片内填充液态金属增强换热性能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芯片示意图;
图2为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常规芯片散热路径图;
图4为一种液态金属增强内传热的芯片散热路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传统陶瓷芯片封装空腔内冲入氮气9,散热效果十分差,硅芯片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基板传导到封口环2,在通过封口环2与盖板1的非常小的接触面积传导到封盖1上散失到外界,芯片传热路径狭小,热阻大,散热性能差。
本发明将液态金属7填充在陶瓷芯片空腔内,增大传热路径,减少芯片内热阻,提高芯片散热性能。
常见的液态金属如汞,但由于其具有毒性,芯片内不可选择,由于液态镓金属7合金,具有导热率高,较低的熔点。例如GaIn15Sn13Zn1融点较低在3℃时为液态为液态。
液态金属7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兼容性、氧化性、绝缘问题、膨胀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30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 下一篇:用于双面冷却电子模块的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