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28246.1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0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晓靖;赵金波;黄崇高;赵华;高述辕;王帅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申普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10 | 分类号: | F02M25/10;F01N3/08;F02D43/00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3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 尾气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一种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属于机动车尾气控制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机动车缸内燃烧技术的富氧燃烧系统和缸外尾气净化的尾气二次燃烧系统的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的CO、CH化合物、NOX化合物、颗粒物及尾气中的铅化合物、硫化合物等等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由此而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以及工人生病丧失生产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使得中国GDP的5%被抵消掉。机动车尾气净化即指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中污染物,或使机动车尾气排放中的CO、HC、NOX等污染物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生成无毒的水、CO2和N2。
为了减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两个途径:
一是机内净化技术,即改进发动机燃烧技术、更换燃料成分或其他助燃改进技术,主要包括:1、发动机燃烧技术改进:例如采用燃油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等都可以改善发动机内的燃烧环境,提高燃烧效率;2、更换燃料成分:例如采用无铅汽油、乙醇汽油等可基本去除尾气中80%以上的有害气体;3、其他助燃改进技术:例如机油中添加一定量(比例为3%~5%)石墨、二硫化钼等固体添加剂可提高燃烧效率。
二是机外净化技术,即尾气净化技术。机外净化技术最常采用的就是三元催化技术,将CO氧化成CO2,NOX被还原成为N2等。此外,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末研究出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废气处理获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控制越来越严格,尾气净化这个课题成为汽车排放领域的焦点。由于各种净化技术其各自的市场空间不能够协调统一,普适、高效、经济的尾气净化技术的开发就显得更加必要,目前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机内净化技术与机外净化技术的协调统一性;
2、机内净化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尤其是缸内燃烧技术的改进,如富氧燃烧技术;
3、机外净化技术的原料升级和技术改进,如非贵金属的廉价高效三元催化器的开发,尾气二次燃烧技术的技术升级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增加富氧燃烧系统和尾气二次燃烧系统,实现了机内净化技术与机外净化技术的协调统一,不仅节约了燃料,也进一步降低了尾气排放的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及供氧调节方法。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机动车尾气净化系统,包括机动车内的发动机以及与发动机通过机械连接的进气系统、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和排气系统,机动车发动机ECU通过执行电路与发动机、进气系统、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和排气系统相连,机动车发动机ECU同时接收来自进气系统、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和排气系统的传感信号,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与进气系统通过机械连接的富氧燃烧系统和安装在排气系统上的尾气二次燃烧系统,所述的执行电路与富氧燃烧系统和尾气二次燃烧系统相连,富氧燃烧系统和尾气二次燃烧系统同时与机动车发动机ECU相连。
所述的尾气二次燃烧系统包括第二给氧装置、第二电子调气装置、文丘里化解装置、第二位微处理单元、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2段的一级氧传感器和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3段的二级氧传感器组成,第二给氧装置与第二电子调气装置机械连接,第二电子调气装置和机动车发动机排气管2段的输出端同时与文丘里化解装置机械连接,文丘里化解装置的输出端与机动车尾气三元催化系统的输入端机械连接;
机动车发动机ECU、一级氧传感器和二级氧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第二微处理单元相连,第二微处理单元根据一级氧传感器、二级氧传感器信号、机动车ECU指令信号,控制与之相连的第二电子调气装置的动作。
所述的第二给氧装置包括第二轴流风机,第二微型空气滤清器和用于过滤氧气的第二富氧装置,第二富氧装置的大气流入端与第二微型空气滤清器通过真空管件软连接,第二富氧装置的富氧流出端与第二电子调气装置输入端相连,第二富氧装置的外部附装第二轴流风机,第二轴流风机的电源连接机动车点火开关。
所述的第二轴流风机采用出风量为80~100CFM的涡轮式直流12V风机。
所述的富氧燃烧系统包括第一给氧装置、第一电子调气装置和第一微处理单元,第一给氧装置与第一电子调气装置机械连接,第一电子调气装置与机动车进气系统中节气门后的任一真空管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申普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申普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282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