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87445.5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1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田洪雷;刘龙玺;何燕华;田爱琴;丁叁叁;马云双;梁建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0 | 分类号: | B61D17/00;B61C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曲艳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司机 室吸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撞击时的吸能总量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对轨道车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欧盟专门制定了《EN15227铁路应用-铁路车辆车体防撞性要求》,规定了轨道车辆应合理设计结构,当车辆遭受意外撞击时,铁路车辆前端能够吸收足够的撞击能量,确保司机和乘客具有足够的逃生空间,标准EN15227中的CI级碰撞要求规定铁路车辆应能够承受达36km/h的撞击速度。现有的车钩缓冲装置和圧溃吸能部件只能满足速度为25km/h的撞击,但对于EN15227C-I级规定的36km/h撞击速度,现有吸能部件的吸能量不足,需要改进吸能部件,增加其吸能量。
在中国的申请号为201210565036.5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防爬吸能部件,包括设置在司机室前端部的防爬棱、钢结构内部的防撞立柱,防爬棱向外延伸,此种结构能够保护司机室钢结构,但是其防撞立柱前没有变形吸能部件,遭受撞击时,直接由防撞立柱抵挡,这样有可能导致车体震动大大增加,而导致司机室的骨架变形,影响司机逃生空间。
在中国的申请号为201120420346.9的实用新型专利中也公开了一种防爬吸能部件,在司机室骨架的底部设置一对防爬吸能部件,防爬吸能部件通过安装座安装,此种方式使司机室前端在遭受撞击时只能通过此吸能部件吸收能量,但是当撞击力过大时,吸能部件吸收的能量有限,同样不够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能够提高变形吸能能力并且能够将变形挡在操纵台前的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包括吸能部件、止挡柱、司机室前端骨架,所 述止挡柱固定在司机室的结构件上,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所述吸能部件固定在所述止挡柱上,所述吸能部件的长度至少为600mm。所述吸能部件为方形碰撞管,所述方形碰撞管的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撞板固定连接,所述方形碰撞管内部填充吸能材料铝蜂窝。在所述操纵台前端的面板下方位置处设置操纵台止挡梁,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为向前突出的U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止挡柱竖向固定在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与司机室的底架之间,所述止挡柱的顶部与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止挡柱的底部与司机室底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止挡柱与所述司机室底架之间设置L形加强板,所述L形加强板的侧壁与所述止挡柱固定连接,所述L形加强板的底壁与所述司机室底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司机室的操纵台前方中间位置,所述操纵台止挡梁下方的位置处预留检修空间,所述止挡柱设置在所述检修空间的两侧。
进一步,在所述止挡柱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横梁,所述横梁为向前突出的U形结构,其两端与所述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在所述检修空间的位置处断开,所述横梁与所述止挡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操纵台止挡梁和所述横梁的U形拐角处设置立柱,所述立柱与所述操纵台止挡梁、所述横梁、司机室的底架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司机室前端骨架上设置多个长圆形通孔。
进一步,所述止挡柱采用矩形中空型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吸能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设置的吸能部件的吸能能力比较大,使其与车钩共同作用能够吸收达36km/h的撞击速度所产生的撞击能量,充分利用司机室前端的空间。另外,通过设置止挡柱,并且将止挡柱设置在操纵台前,有效的将变形限制在了操纵台前的空间内。
(2)通过设置操纵台止挡梁,将止挡柱固定在操纵台止挡梁和底架之间,并且在止挡柱上设置横梁和加强板,加强了止挡柱的结构,同时横梁和操纵台止挡梁均与司机室后端骨架固定连接,使止挡柱与司机室后端骨架间接形成一体结构,更加 坚固,能够有效的阻挡变形,保证了司机的逃生空间。
(3)通过在操纵台前的骨架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长圆形通孔,弱化此部分骨架的刚度,使其在撞击时能够比较容易产生形变,参与吸收能量,有效的增加了铁路车辆在遭受意外撞击时的吸能总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74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