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5309.6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5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强;张兴;田浩鹏;朱忠才;严春伟;戴鑫;刘兰;李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稳润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H01L33/5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2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smt 红外 发光二极管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涉及电器元件二极管技术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红外发光二极管在遥控上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家电需求的遥控器不断的向小型化发展,遥控器所使用的元器件也逐步由传统的插件式器件逐步向贴片器件发展,元器件也逐步向小型化、贴片化方向发展。
红外发光二极管主要起到发射控制信号的作用,对于发射信号的指向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若直接使用普通贴片器件替代,会造成红外信号指向性差、发射强度低等问题,造成遥控器无法使用或使用不灵敏。而传统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又存在体积大、无法适应SMT制程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用以克服传统红外发光二极管体积大,无法适应SMT制程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椭圆形胶体、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引脚支架;
所述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设置于椭圆形胶体的侧面,与椭圆形胶体的椭圆面长轴切面平行;所述引脚支架经过固晶焊线处理,并且在弯脚后使得引脚支架焊接点与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处在同一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椭圆形胶体的材料为环氧树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椭圆形胶体内设置有红外芯片、导电银胶、金线。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采用椭圆形胶体结构设计,降低了LED自身体积;
2、可用于SMT制程,提升组装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良好的角度指向性,发射功率高;
4、避免了插件与贴片的混装,简化了电路设计与电路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俯视图;
图2是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正视图;
图3是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侧视图;
图4是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在PCB电路板上的组装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1.椭圆形胶体,2.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3.引脚支架,4.PCB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LED椭圆形胶体包含红外LED芯片、导电银胶、金线、椭圆形环氧树脂透镜。椭圆形环氧树脂表面一侧存在一个平面平台,便于SMT过程中产品的固定。采用固晶焊线好的红外半成品支架,将半成品支架使用独特设计的椭圆形带平面平台的模条进行封装,将封装后的红外引脚进行弯切脚动作,使得弯切脚后的引脚与胶体的平面平台在同一水平面上,完成可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图1、图2、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适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椭圆形胶体、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引脚支架;所述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设置于椭圆形胶体的侧面,与椭圆形胶体的椭圆面长轴切面平行;所述引脚支架经过固晶焊线处理,并且在弯脚后使得引脚支架焊接点与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处在同一平面上。
取固晶焊线的引脚支架,采用独特设计的椭圆形带平面平台的模条对引脚支架进行灌胶封装,并烘烤,烘烤条件 短烤:130℃/1HR,长烤:150℃/5HRS,完成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椭圆形胶体的封装,其中椭圆形胶体结构中含有一个椭圆形胶体平面平台以便于SMT过程中产品的固定;对封装完成后的半成品进行弯脚动作,使得弯脚后的引脚支架焊接点与胶体平面平台处在同一平面上,以便于SMT组装,完成可用于SMT制程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稳润光电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稳润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5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摄像和图形处理的对位检测装置
- 下一篇:新型旋挖桅杆机械限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