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MOS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3460.6 | 申请日: | 2012-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7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殷华湘;马小龙;徐秋霞;陈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7/092 | 分类号: | H01L27/092;H01L21/82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5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mos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MOS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不同材质和应力类型的覆盖膜的CMOS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从90nm CMOS集成电路工艺起,随着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以提高沟道载流子迁移率为目的应力沟道工程(Strain Channel Engineering)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种单轴工艺诱致应力被集成到器件工艺中去,也即在沟道方向引入压应力或拉应力从而增强载流子迁移率,提高器件性能。例如,在90nm工艺中,采用嵌入式SiGe(e-SiGe)源漏或100晶向衬底并结合拉应力蚀刻阻障层(tCESL)来提供pMOS器件中的压应力;在65nm工艺中,在90nm工艺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第一代源漏极应力记忆技术(SMT×1),并采用了双蚀刻阻障层;45nm工艺中,在之前基础上采用了第二代源漏极应力记忆技术(SMT×2),采用e-SiGe技术结合单tCESL或双CESL,并采用了应力近临技术(Stress Proximity Technique,SPT),此外还针对pMOS采用110面衬底而针对nMOS采用100面衬底;32nm之后,采用了第三代源漏极应力记忆技术(SMT×3),在之前基础之上还选用了嵌入式S iC源漏来增强nMOS器件中的拉应力。
此外,向沟道引入应力的技术除了改变衬底、源漏材料,还可以通过控制沟道或侧墙的材质、剖面形状来实现。例如采用双应力衬垫(DSL)技术,对于nMOS采用拉应力SiNx层侧墙,对于pMOS采用压应力侧墙。又例如将嵌入式SiGe源漏的剖面制造为∑形,改善pMOS的沟道应力。
然而,这些常规应力技术效果随着器件尺寸持续缩小而被不断削弱。对于nMOS而言,随着特征尺寸缩减,提供应力的各层薄膜之间的错位和偏移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薄膜厚度减薄的同时还能精确提供更高的应力。对于pMOS而言,嵌入式SiGe源漏技术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显著取决于特征尺寸,尺寸缩减使得载流子迁移率提高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种新的思路是采用类金刚石无定形碳(DLC)薄膜来提高器件的本征应力。例如Kian-Ming Tan等人在IEEE ELETRON DEVICE LETTERS,VOL.29,NO.2,FEBUARY 2008上发表的《A High-Stress Liner Comprising Diamond-Like Carbon(DLC)for Strained p-Channel MOSFET》,在整个MOSFET表面上覆盖比SiN压应力高的DLC,DLC的高应力向下传递到沟道区,从而相应地提高了沟道应力,改善了器件的电学性能。此外,美国专利US2010/0213554A1也采用了类似结构。
DLC的通常制备方法是采用磁过滤脉冲阴极真空弧放电(FCVA),通过提高sp3键的含量使得DLC结构更类似于金刚石而不是石墨,因此提高了本征应力。但是,该高应力DLC的FCVA制备法并不是集成电路制作的标准工艺,例如与常用的CMOS工艺不兼容,使得需要额外的制造设备、工艺以及时间成本。此外,FCVA法会带来较多的颗粒,影响了集成电路后续工艺的进行,例如颗粒残留在精细结构之间造成不必要的导电或者绝缘,又或者使得后续薄膜沉积不均匀、器件热应力发生改变等等,降低了器件的可靠性。
总之,在现有的应力CMOS中,传统的应力提供结构难以应用于小尺寸器件,难以有效提高器件性能,因此亟需一种能有效控制沟道应力、提高载流子迁移率从而改善器件性能的新型CMOS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由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沟道应力、提高载流子迁移率从而改善器件性能的新型CMOS及其制造方法。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MOS,包括:第一MOSFET;第二MOSFET,与第一MOSFET类型不同;第一应力衬层,覆盖了第一MOSFET,具有第一应力;第二应力衬层,覆盖了第二MOSFET,具有与第一应力类型不同的第二应力;其中,第二应力衬层与第一应力衬层材质不同。
其中,在第二应力衬层和第一应力衬层中,一个包括DLC,另一个包括氮化硅。
其中,DLC中sp3键的含量至少大于50%、氢原子含量少于40%、氮原子含量少于20%,本征应力不小于2G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34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