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列车、汽车车窗雾气凝水导流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9031.1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2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冯伟;王鹏;朱永明;亓静;陈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3/07 | 分类号: | B60R13/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 列车 汽车 车窗 雾气 导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重力学知识,具体是利用重力学知识将空调列车、汽车车窗上因车体内热的雾气遇冷所凝结成的水收集起来,并导流到车体外或指定地点的一种空调列车、汽车车窗雾气凝水导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的意愿及机会越来越多,其中列车及汽车因为经济性及便捷性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目前,我们乘坐的很多列车及汽车已经更新为空调列车和空调汽车。虽然空调列车、汽车在温度方面会使乘客感到舒服,但在冬季因为开启空调之后,车内温度升高,当车内温度高的空气通过车窗玻璃接触到车窗外冷的空气之后,就会在车窗玻璃内侧凝结成水汽,当凝结的水汽增多时,水汽就会聚集成水珠,水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车窗玻璃向下汇流,流下的雾气凝水会沾湿甚至会污染车窗附近座位乘客的衣物、物品,影响乘客的舒适度,还会破坏车内的卫生,增加司乘人员的劳动强度。这种现象在北方冬季的长途列车、汽车中非常普遍。
目前解决车窗玻璃雾气凝水的方法一是向玻璃上吹热风,另一种是采用内有加热丝的车窗玻璃,但因为制造成本及使用成本的原因,上述两种方法只使用在汽车的前车窗及后车窗上,在空调列车、汽车的侧车窗目前并没有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列车、汽车车窗雾气凝水导流系统,它不会改变列车、汽车的车体设计,不会增加制造成本,可大面积的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列车、汽车车窗雾气凝水导流系统,它成本低廉,不改变列车、汽车的车体结构,可以广泛使用在各种空调列车、汽车中。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系统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由集水槽、渗水孔、导流槽、导流管四个功能部分组成,各个功能部分连接为一体。
集水槽是整个系统的最上部,与车窗玻璃直接接触,它是一个橡胶材质的凹槽,它的作用是将车窗玻璃上由雾气冷凝汇集流下的水收集到凹槽中,防止雾气凝水流到车体中,污染乘客物品和破坏车内卫生。
渗水孔为整个系统的中间部分,在集水槽的底部,是一排直径1.5毫米的通孔,贯通集水槽和导流槽,它的作用是将集水槽中汇集的雾气凝水导流到底部的导流槽,防止集水槽中的雾气凝水溢出。
导流槽在渗水孔的下部,为一锥形的空腔,导流槽上部通过渗水孔与集水槽贯通,越向下导流槽空间越小,最后通过一个出水口与导流管相连,它的作用是接收渗水孔渗下的雾气凝水,并通过最底部的出水口将雾气凝水通过导流管排出。
导流管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部,是一根橡胶管,它一端与导流槽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悬空,它的作用是将导流槽内的雾气凝水排到车体外部。
(2)系统工作原理:整个系统安装于空调列车、汽车车窗玻璃的下部,替代原有车窗玻璃的橡胶密封条的底部部分,系统的材质也是橡胶。
当车体内热的空气遇冷在车窗玻璃内壁上凝结成水珠时,水珠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车窗玻璃向下流,当雾气凝水流到系统的集水槽部位时,雾气凝水会被系统的集水槽收集,因为集水槽的内凹设计,水不会流到车体内污染乘客的物品或污染车内环境。雾气凝水汇集在集水槽之中后会通过渗水孔向下流到导流槽中,因为导流槽是锥形设计的,所以雾气凝水在导流槽中会向底部汇集,然后通过导流槽底部的出水口流入导流管,通过导流管排到车体外部或指定的容器。
该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1)解决了空调列车、汽车因为车内外温度差而产生的雾气凝水污染乘客物品和污染车内环境的问题;(2)制造、安装和使用成本低廉,不改变原车体的结构;(3)安装方便,现在使用的各种空调列车、汽车可以方便的改装。
附图说明
图1为空调列车、汽车雾气凝水导流系统使用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
图2为空调列车、汽车雾气凝水导流系统纵切面示意图。
图3为空调列车、汽车雾气凝水导流系统横切面示意图。
图4为空调列车、汽车雾气凝水导流系统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1)图1为空调列车、汽车雾气凝水导流系统使用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90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规模化制备盐酸托烷司琼的方法
- 下一篇:龙门型转盘式金钢砂砂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