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6101.2 | 申请日: | 201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5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宇佐见伸二;吉田泰之;村田光广;新美正巳;能谷英弥;奥本和成;加藤章;齐藤干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02N11/00 | 分类号: | F02N11/00;F02N1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代易宁;杨楷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起动 内燃机 起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动机,其包括:用于把小齿轮移向内燃机的电磁致动器,以及用于使马达通电和断电的电磁开关。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这种起动机,其被设计为可分别控制电磁致动器和电磁开关的操作。
背景技术
配置有发动机自动停止-再起动系统、例如怠速减少控制系统的一些类型车辆最近日益增多,用以减少燃料消耗、废气排放等。车辆上配置的这种怠速减少系统被设计为,例如当等待信号灯或遇有交通堵塞而车辆临时停止时,停止对内燃机的燃料供应,从而自动使内燃机停机,内燃机简称“发动机”。
发动机停机后,怠速减少系统被设计为响应于驾驶员的操作而自动地致动起动机以重启车辆,使得起动机起动发动机,从而使发动机重新起动。
在怠速减少系统使发动机停机后的车辆滑行期间(没有发动机辅助的情况下转动),存在重新起动发动机的需求。为满足该需求,要求起动机在车辆滑行期间响应于驾驶员的决定重新起动发动机。
传统的起动机通常被设计为,把安装在马达输出轴上的小齿轮移向发动机齿圈,同时开关的可动触点移向静触点使得马达和电源单元之间建立电连接,从而起动发动机。
因此,在集成有这种传统起动机的车辆中,如果该传统起动机把小齿轮移向发动机齿圈,同时开关的可动触点移向静触点是发生在车辆滑行期间,由于马达转数较小,小齿轮与齿圈可能难以啮合,导致小齿轮没有与齿圈啮合就返回。
因此,这些传统起动机被设计为在发动机完全停止后才把小齿轮移向发动机齿圈以起动发动机。
因此,在集成有这种传统起动机的车辆中,在车辆因红灯临时停止后进而发动机也停止时,即使红灯变为绿灯,该传统起动机也不能在红灯变为绿灯后立即重新起动发动机,因此车辆无法立即随之起动。
因此,存在响应于驾驶员的决定重新起动发动机的需求,驾驶员的决定是根据车辆周围的交通状况做出的,即使车辆当时正在减速。
WO专利No.2007-101770-A1公开了一种技术示例,该技术能够在车辆减速期间使小齿轮和发动机齿圈啮合以重新起动发动机。
该WO专利中公开的起动机配置有电磁致动器和开关,该电磁致动器的操作把安装在马达输出轴上的小齿轮移向发动机的齿圈,该开关的操纵在马达和电源单元之间建立电连接和切断该电连接。该起动机还配备有适于分别单独控制电磁致动器的致动和开关的致动的控制器。
在发动机停止后的车辆减速期间需要发动机重新起动时,如上设计的起动机控制电磁致动器把马达小齿轮移向齿圈并与齿圈啮合,并打开开关使马达转动,以起动发动机。
发明内容
发明人已经发现该WO专利公开中披露的起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用于起动发动机的通常起动机本质上需要能经受频繁振动的构造,因为这些起动机直接地经受发动机转动带来的频繁振动。
从这一点看,该WO专利公开披露的起动机的控制器被安装在支撑电磁致动器和马达的支持法兰上,所公开的开关与该控制器分离开。由于这个原因,需要相对长的电线(线缆)来电连接控制器和开关。因此,发动机转动产生的频繁振动可能导致电线损坏。另外,该WO专利公开披露的起动机通常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由于这个原因,在把起动机安装在发动机舱内时,用于电连接控制器和开关的相对长的电线可能被发动机周围的发动机附件和/或发动机舱内其他部件干扰。其结果是可能导致电线被损坏。
另外,在该WO专利公开的起动机中,如该公开的图1和2所示,电磁致动器和控制器被设置在马达的两侧,因此同样需要越过马达的相对长的电线来电连接电磁致动器和控制器。因此,由于控制器和开关之间电连接的同样原因,用于电连接电磁致动器和控制器的电线也可能被损坏。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的起动机。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起动机,这些起动机被设计为:
防止用于电连接控制器和电磁致动器及电磁开关两者的接线元件(导电元件)被损坏,即使相应的起动机经受频繁的振动,其中电磁致动器用于移动小齿轮,电磁开关用于使马达通电;和/或
便于相应的起动机在发动机舱内的安装,而不损坏接线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61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