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速轨道车辆车体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0062.1 | 申请日: | 2009-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4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曙光;王军;龚明;丁叁叁;赵士忠;王万静;王学亮;王宝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4 | 分类号: | B61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轨道 车辆 车体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高速轨道车辆的车体框架,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动车组的时速已达到300公里以上速度级,轨道车辆的高速运行必然产生兼顾车体刚性强度和轻量化结构的设计要求。
现有高速轨道车辆的轻型车体一般选用铝合金型材,铝合金型材普遍采用骨架外壳、薄型材单壳或中空双壳结构等。随着轨道车辆行驶速度的提升,中空铝合金型材内部为四边形结构,已不能满足高速度下车体的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要求。
另外,现有车体框架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同时,其整体外观轮廓更接近于立方体,因而未采取相应的端角圆弧过渡设计,无法满足350公里以上速度级时速对车体流线造型和空气动力学的使用要求。
当具有上述350公里以上速度级的高速轨道车辆,在正常的运营明线交会、以及隧道交会时会产生压力较高的交会压力波,形成车体框架气密载荷承受能力的极限值,现有的轻型车体显然无法满足此类特殊工况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述高速轨道车辆车体框架,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整体采用中空薄壁铝合金型材板,型材断面设计为平滑的连续圆弧,既体现轻量化和气密搭接连接,又同时兼顾车体强度与刚性的统一。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350公里以上速度级车体框架结构,满足高速轨道车辆使用的车体强度和刚度的设计要求,特别是在车顶与侧墙之间的顶部端角处采用宽度渐变的平滑圆弧过渡,以满足明线或隧道交会时对气动性能的要求。
另一设计目的在于,实现车体框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气密性连接,满足高速运行时的轻量化设计、使用要求,以及解决连接部气密疲劳应力偏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高速轨道车辆车体框架主要具有:
依次连接的车顶、侧墙、底架、边梁、以及连接车顶和侧墙的顶部端角。其中,
车顶、侧墙、顶部端角均采用数个相互插接的弧形中空型材板,底架采用数个相互插接的直线形中空型材板。
顶部端角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具有不同的弧度。
在顶部端角的弧形顶点处,弧形中空型材板的断面宽度最大,在弧形顶点两侧的断面宽度逐渐减小。
如上述基本方案,所述车体框架整体上采用中空薄壁型材板相互插接或搭接的连接结构,在实现轻量化的前提下体现车体强度和刚度要求。
而且,车体顶部与两侧侧墙之间的端角处采取变截面的大圆弧过渡,此类变截面连接结构能够满足高速车辆交会时的气密强度。
为有效地解决侧墙下方边梁与底架之间的气密疲劳应力偏大的问题,可采取如下改进方案:
所述的底架包括有不处于同一垂直高度的端部底架和中部底架。
端部底架与边梁、中部底架与边梁分别搭接后进行组焊连接。
为进一步提高车体轻量化与刚性强度性能,所述的弧形中空型材板具有弧形的内板和外板,内板和外板之间设置有多个连续的斜筋板,相邻的斜筋板将弧形中空型材板的内腔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在所述弧形中空型材板相互连接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插接的插片。
在车顶与顶部端角、侧墙与顶部端角之间的弧形中空型材板连接端,设置有一对内外搭接的一对搭片。
为改善侧墙与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采取如下改进方案:
数个中空型材板依次插接后构成所述的边梁,所述型材板具有垂直于水平面的内板和弧形外板,在内板和外板之间设置有多个连续的斜筋板。
在边梁与侧墙的连接部,设置有焊接坡口;在边梁与设备舱裙板的连接部,设置有连接挂钩。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高速轨道车辆车体框架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车体框架整体采用中空薄壁铝合金型材板,型材断面设计为平滑的连续圆弧,以流线造型的外轮廓满足350公里以上速度级高速轨道车辆对空气动力学的要求。
2、车体框架能够体现轻量化与气密搭接连接,车体强度与刚性的设计要求。
3、在顶部端角处采用宽度渐变的平滑圆弧过渡,以满足高速轨道车辆在明线或隧道交会时对气动性能的要求。
4、实现了车体框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气密性连接,解决连接部气密疲劳应力偏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所述高速轨道车辆车体框架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所述顶部端角的断面线型示意图;
图4是构成所述顶部端角的型材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端部、中部底架与边梁连接的对比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车顶1,侧墙2,底架3,顶部端角4,边梁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00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止倾倒液体时流淌的瓶子
- 下一篇:物料包装标识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