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车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1227.7 | 申请日: | 200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51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吴春宇;李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6 | 分类号: | B62D25/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文 |
地址: | 545007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车 前轮 焊合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车车身前轮罩的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车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
背景技术
国内已有的微车前轮罩形状是按照日本的微型汽车常用形状:以前轮轮胎的全跳动包络面向外偏移15mm而得到的一个曲面,将这个曲面适当光顺倒圆后即得到前轮罩的造型。这种轮罩结构简单,设计上不用考虑太多很容易得到,但是这种轮罩有一个特点:它的面往往在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双曲率的,即不论沿着坐标轴平行的X向还是Y向做截面的话,得到的断面都是一个曲线。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前隔板总成、前地板与轮罩搭接在一起焊接形成车身前部结构时,很难使得这些焊接面贴合很好,原因是双曲面类型的面要贴合好,就必须要求配合面必须在三个坐标方向上吻合;但是现实中我们制造零件的精度和焊接工装的精度都不能保证实现这么高的要求。所以,经常会出现前隔板的焊接翻边与前轮罩贴合面搭接时,出现离空、或者焊点虚焊,使得这些区域存在漏水和焊接强度上的隐患。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就要以增加密封涂胶的用量和增加焊点的数量来克服,而这样大大地增加了成本。再就是,现有的轮罩都是以翻边或平面定位,没有规则面上定位的孔,不利于轮罩与其他零件焊接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微车前轮罩采用复杂的双曲率曲面结构而导致微车前轮罩与车身其他构件焊接固定时常存在焊点离空、虚焊及零件回弹量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车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根据轮胎的全跳动包络面所确定,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采用单曲率曲面结构,该所述前轮罩是指车身前轮罩与前隔板固定连接部位之前的部分。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的表面沿轮胎的轴向做任一截面得到的界面形状均为由数条直线段相连而形成的折线,且相邻的直线段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
发明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地单曲率曲面结构,使轮罩本体与前隔板的搭接结构简单、可靠,降低它们之间焊点的缺陷率,减少了密封涂胶的用量、提高了车身质量,特别适合大批量生产要求;而且,减低了零件曲面的回弹量、降低了检测和质量控制的难度,消除了前隔板漏水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焊合件结构1沿平行Y轴做任一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焊合件结构1的沿平行Y轴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根据轮胎的全跳动包络面所确定,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采用单曲率曲面结构,该所述前轮罩是指车身前轮罩与前隔板2固定连接部位之前的部分。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的表面沿轮胎的轴向做任一截面得到的界面形状均为由数条直线段相连而形成的折线,且相邻的直线段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图3中的直线段相互之间成一定的夹角,该夹角由轮胎的全跳动包络面的结构来决定。如图1和2所示,轮胎的轴线方向即图中的Y方向,轮胎的径向即图中的X方向。
上述结构的车身前轮罩焊合件表面结构还可以采用下述的极限分割方式来理解其表面结构: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的表面沿平行于轮胎轴线方向(即沿图2中的Y方向)被分为若干表面区域5,每个表面区域5由多个单曲弧面和多个平面构成,在每个表面区域5中相邻平面之间通过一个单曲弧面圆滑过渡连接。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微车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上还设有凸台3,用于焊接脚踏板支架;所述凸台可以与焊合件结构1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焊合件结构1的表面固定连接。
在上述凸台3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一通孔,用于定位。
在微车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增加了定位凸台,可以有效地减少了轮罩本体与车身其他结构件(如车身支撑板和加强板等)的焊接偏差、提高固定连接的有效性;而且,增加了脚踏板支架有利于驾驶员放置脚、使驾驶的舒适性有显著地提高。
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的设计原理,以下给出一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根据轮胎的全跳动包络面所确定,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采用单曲率曲面结构,该所述前轮罩是指车身前轮罩与前隔板2固定连接部位之前的部分;所述前轮罩的焊合件结构1的表面沿轮胎的轴向做任一截面得到的界面形状均为由四条直线段相连而形成的折线L,且相邻的直线段间通过圆角过渡连接,即如图3所示,该折线L由四条直线段L-4、L-5、L-6、L-7和圆角L-1、L-2、L-3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2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变强磁场仪
- 下一篇:带水冷壁的高炉水冲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