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542761.9 申请日: 2016-07-11
公开(公告)号: CN106184351B 公开(公告)日: 2018-06-26
发明(设计)人: 赵万忠;栾众楷;王春燕;陈亮宇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分类号: B62D5/04 分类号: B62D5/04;B62D5/06;G06F17/50;G06N3/12
代理公司: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 贺翔
地址: 210016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其中,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助力部分由电动助力转向模块和液压助力模块组成,通过耦合器来实现两个模块助力的控制,解决传统大型客车采用的液压助力系统、电控液压助力系统助力特性可调性以及中高速时转向路感较差的问题。同时,通过对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多目标优化,以转向路感、转向能耗为目标,转向灵敏度为约束条件,基于模拟退火修正的改进多岛遗传算法,对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的选定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与多岛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相比,优化后的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可以获得较好全局收敛性、收敛速度,以及较好的转向路感和转向经济性。
搜索关键词: 转向系统 复合动力 多目标优化 转向路 遗传算法 电动助力转向 液压助力系统 全局收敛性 转向灵敏度 电控液压 模块组成 模拟退火 液压助力 优化结果 优化设计 约束条件 助力特性 助力系统 可调性 中高速 耦合器 收敛 能耗 复合 客车 修正 优化 改进
【主权项】:
1.一种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1)对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2)选取转向系统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转向经济性作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其量化公式分别为:转向路感:式中:Td为驾驶员对转向盘输入的力矩;Tp为转向阻力矩在摇臂轴上的等效力矩;Ks为转向轴刚度;rw为齿扇节圆半径;Jlg为电动助力模块减速机构和转向螺杆的等效转动惯量;mlm为转向螺母的质量;Jcs为转向齿扇的转动惯量;l为螺杆力的中心距;P为转向螺杆螺距;Jm2为助力电机B的转动惯量;n2为助力电机A转角到转向螺杆转角的减速比;ig为减速机构的减速比;Jm1为助力电机A的转动惯量;n1为助力电机A转角到转向螺杆转角的减速比;Ap为液压缸活塞的有效面积;q为双作用叶片泵排量;Blg为转向螺杆与减速机构的等效粘性阻尼系数;Blm为转向螺母的粘性阻尼系数;Bcs为齿扇的粘性阻尼系数;Bm2为助力电机B的粘性阻尼系数;Bm1为助力电机A的粘性阻尼系数;ρ是助力油液密度;Ai是第i个阀口的节流面积;Cq为流量系数;Ai为第i个阀口的节流面积;Ks为转矩传感器刚度;Ka为电动机转矩系数;K1、K2分别为助力电机A、B的助力增益;转向灵敏度表达式为:前轮转角和转向盘转角之比的传递函数为:式中:n3为车轮转角到转向螺杆转角的减速比;A2=muLpNδ+IxNδYβ‑IxNβYδA1=muLφNδ‑LpNδYβ+LpNβYδ‑humsNφYδ+humsNδYφA0=‑LφNδYβ+LφNβYδB1=‑muLφNr+muLpNβ‑LpNβYr+humsNφYr‑IzLφYβ+LpNrYβ‑IxzNφYβ‑humsNrYφ+IxzNβYφB0=muLφNβ‑LφNβYr+LφNrYβ‑humsNφYβ+humsNβYφF1=‑muLpNδ+LpNδYr+IzLφYδ‑LpNrYδ+IxzNφYδ‑IxzNδYφF0=‑muLφNδ+LφNδYr‑LφNrYδ+humsNφYδ‑humsNδYφH2=‑muIxzNδ‑huIzmsYδH1=‑humsNδYr+IxzNδYβ+humsNrYδ‑IxzNβYδH0=humsNδYβ‑humsNβYδ转向经济性:E=P1+P2+P3+P4                 (3)式中:P1为电子控制单元ECU功率损失;P2为助力电机A、助力电机B功率损失;P3为液压助力模块转向助力泵功率损失;P4为液压助力模块转阀结构功率损失;RA为电枢电阻;IA为电枢电流;Us为控制器两端电压;Relec为控制器电阻;Mci为电机中摩擦造成的转矩损失;CFr为速比摩擦系数;ωi为电机转速;CFr2为速比平方摩擦系数;Ci为电机其他损失;(3)以转向路感和转向经济性作为优化目标,转向灵敏度作为约束条件,建立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电‑液复合动力转向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f(x)为:路感能量函数:式中:转向经济性:优化约束条件为:(4)将电动助力模块电机的转动惯量Jm2、减速机构减速比ig、转矩传感器刚度Ks、前轮与转向机构等效到转向螺杆上的阻尼系数Blg、双作用叶片泵参数定子厚度B、双作用叶片泵定子长轴半径R2作为设计变量;(5)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修正的多岛遗传算法对步骤(4)中的选定参数进行优化,并根据ISIGHT中优化结果得到使转向路感、转向经济性达到最优解时的设计变量值;(6)将优化得到的满足转向灵敏度约束的转向路感、转向经济性的最优解与多岛遗传算法优化结果进行比较,若采用本发明提出方法得到的转向路感、转向经济性优化结果均优于多岛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则认为该优化方法有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4276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