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87029.X | 申请日: | 2013-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4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鑫龙;洪伟;解方喜;苏岩;许允;李小平;丁明峰;钟兵;陈丽丽;赵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75/04 | 分类号: | F02B75/04;F02D15/04;F02B61/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属车用内燃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对现有发动机的重要传力部件未作大量改动,且保留发动机上部相对复杂的结构,通过将曲轴支承于曲轴支承横梁,使用电动机驱动的蜗轮蜗杆机构,控制齿轮齿条机构,实现曲轴支承横梁的摆动,可改变曲轴的上下位置,达到压缩比可调节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保留发动机原有的复杂结构,无需很大改动,即可实现压缩比可变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其动力性、经济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压缩比 发动机 | ||
【主权项】:
一种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其特征在于由飞轮(1)、动力传输轴后端轴承(2)、曲轴箱(3)、铰接座轴承(4)、铰接座(5)、动力输出轴(6)、动力输出轴前端同步齿轮(8)、动力传输轴前端轴承(9)、正时齿轮(10)、链轮(11)、链轮罩(12)、链轮罩孔(13)、皮带轮(14)、电动机罩(15)、电动机(16)、电动机输出轴(17)、蜗杆铰接座(18)、蜗轮(19)、蜗杆(20)、蜗杆轴承(21)、齿轮轴前端轴承(22)、齿轮轴(23)、曲轴前端同步齿轮(24)、曲轴支承座(26)、曲轴支承横梁销(27)、齿条(28)、升降控制齿轮(30)、齿轮轴后端轴承(31)、曲轴后端同步齿轮(32)、动力传输轴后端同步齿轮(33)油底壳(34)、汽缸体(35)、支承盖(39)、活塞上止点位置传感器(47)、转速传感器(48)、活塞上止点位置传感器(47)组成,其中曲轴箱(3)为龙门式结构,其内部动力输出轴(6)一侧固接有铰接座(5),齿轮轴(23)位于动力输出轴(6)另一侧,齿轮轴(23)由曲轴箱(3)前后端的前端轴承(22)和后端轴承(31)支承;活塞上止点位置传感器(47)固接于曲轴箱(3)外侧;曲轴箱(3)由油底壳(34)封闭;动力输出轴(6)后端固连有飞轮(1)和动力传输轴后端同步齿轮(33),动力输出轴(6)前端安装有皮带轮(14)、链轮(11)、正时齿轮(10)、动力输出轴前端同步齿轮(8),正时齿轮(10)和链轮(11)外侧设有链轮罩(12);动力输出轴(6)与曲轴支承横梁孔(7)过渡配合,动力输出轴(6)与n+1个和曲轴箱(3)中曲轴支承横梁(25)相同的曲轴支承横梁铰接;动力输出轴(6)由曲轴箱(3)前后端的动力传输轴后端轴承(2)和动力传输轴前端轴承(9)支承;蜗轮(19)固接于齿轮轴(23)前端,蜗杆(20)经电动机输出轴(17)与电动机(16)固接,蜗轮(19)与蜗杆(20)啮合;蜗杆(20)由曲轴箱(3)外侧镶嵌于蜗杆铰接座(18)的蜗杆铰接座轴承(21)支承;电动机(16)、蜗轮(19)和蜗杆(20)外设有电动机罩(15);曲轴支承横梁(25)左端的齿条(28)与升降控制齿轮(30)啮合;齿轮轴(23)中段固接有和升降控制齿轮(30)相同的n+1个升降控制齿轮,齿轮轴(23)由齿轮轴前端轴承(22)和齿轮轴后端轴承(31)支承;曲轴支承横梁(25)经其上的曲轴支承横梁孔(7)与动力输出轴(6)活动连接,并经铰接座(5)上的铰接座轴承(4)与曲轴箱(3)活动连接;曲轴支承横梁(25)中的曲轴支承座(26)与曲轴(29)连接,曲轴支承横梁销(27)与曲轴横梁销孔(43)过渡配合;曲轴(29)中段支承于和曲轴支承横梁(25)的曲轴支承座(26)相同的n+1个曲轴支承座上;固接于曲轴(29)前端的曲轴前端同步齿轮(24)和固接于动力输出轴(6)前端的动力输出轴前端同步齿轮(8)啮合,固接于曲轴(29)后端的曲轴后端同步齿轮(32)与固接于动力输出轴(6)后端的动力输出轴后端同步齿轮(33)啮合;转速传感器(48)位于曲轴箱内;缸压传感器(49)位于燃烧室上方;电子控制单元与电动机(16)连接,并采集活塞上止点传感器(47)、缸压传感器(49)、转速传感器(48)的电信号,上述的n为直列式发动机的汽缸数,其值为1‑6。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20787029.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液压传动混合能源变频自发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纳米光触媒空气净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