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导型IGBT的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6482.5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2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亮;田晓丽;朱阳军;胡爱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上海联星电子有限公司;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06;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导型IGBT的背面结构,包括漂移区、第一N+缓冲层、绝缘层、P+集电区、N+短路区及集电极金属层;所述P+集电区与所述N+短路区中间通过所述漂移区分隔开;所述N+短路区的耗尽部分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集电极金属层连接,其他部分直接与所述集电极金属层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逆导型IGBT的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P+集电区和N+短路区之间加入一段低掺杂的N‑区域的漂移区,这样能使P+集电区更大程度的正偏,从而能避免回跳现象的产生,另外此结构还可以增加P+集电区有效导通面积,增加空穴的注入总量,降低了导通压降,从而降低功耗。 | ||
搜索关键词: | 逆导型 igbt 背面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逆导型IGBT的背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漂移区、第一N+缓冲层、绝缘层、P+集电区、N+短路区及集电极金属层;所述P+集电区设置在所述漂移区底部一侧,所述N+短路区设置在所述漂移区底部另一侧,所述P+集电区与所述N+短路区中间通过所述漂移区分隔开;所述P+集电区通过所述第一N+缓冲层与所述漂移区连接;所述漂移区及第一N+缓冲层均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集电极金属层连接;所述P+集电区与所述集电极金属层连接;所述N+短路区的耗尽部分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集电极金属层连接,其他部分直接与所述集电极金属层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上海联星电子有限公司;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上海联星电子有限公司;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526482.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场用拖曳式移动廊桥
- 下一篇:一种绝缘栅双级晶体管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