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及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4291.6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4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孙秋野;张化光;何志强;滕菲;郭靖;梁军胜;李玉帅;李昕同;崔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新能源发电与电气技术领域。利用飞轮装置对系统并网逆变电能进行调频,使得电能频率波动范围相比于其他逆变并网发电系统减小了10%。通过合理安排蓄电池的组合,实现的蓄电池的恒充与浮充的转换控制,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20%。保护系统控制提升了系统故障恢复和故障检测的能力,系统使用寿命相比于没有保护控制系统而言多了1000h。系统的黑启动控制实现了系统在完全停运后能顺利安全的恢复运行,系统的故障恢复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并且降低了由于系统开始启动造成的过电压、过电流对系统负载和电网的冲击。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混合 供电 智能 电网 系统 控制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包括:发电单元、直流汇流单元、储能单元、逆变单元、并网控制单元、本地交、直流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单元还包括:蓄电池储能装置;所述的蓄电池储能装置包括三层结构,第一层包括至少两个蓄电池组,以其中一个蓄电池组为首,其余蓄电池组横向排列,构成第一层结构,连接规则为:(1)首端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与末端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连接;首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与末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连接,且在其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2)位于首端和末端中间的蓄电池组,其连接方式为:前一个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后一个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前一个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连接后一个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且在其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第二层包括至少两个蓄电池组,且该层蓄电池组的数目与第一层中蓄电池组的数目相同,以其中一个蓄电池组为首,其余蓄电池组横向排列,并依次与第一层中的蓄电池组纵向对齐,构成第二层结构,连接规则为:(3)首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负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末端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正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4)位于首段和末端中间的蓄电池组,如果数量是奇数,则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负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如果数量是偶数,则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正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对于第二层中所有的蓄电池组,均满足如下连接方式: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连接第一层中与它纵向对齐的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第一层中与它纵向对齐的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第三层包括至少一个蓄电池组,连接规则为:(5)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负极;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正极;(6)该层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且在干路导线上设置一个总开关,在各支路导线上分别设置有分开关;该层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且在干路导线上设置一个总开关;该层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该层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094291.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