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及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4291.6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4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孙秋野;张化光;何志强;滕菲;郭靖;梁军胜;李玉帅;李昕同;崔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混合 供电 智能 电网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包括:发电单元、直流汇流单元、储能单元、逆变单元、并网控制单元、本地交、直流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单元还包括:蓄电池储能装置;
所述的蓄电池储能装置包括三层结构,第一层包括至少两个蓄电池组,以其中一个蓄电池组为首,其余蓄电池组横向排列,构成第一层结构,连接规则为:
(1)首端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与末端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连接;首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与末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连接,且在其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
(2)位于首端和末端中间的蓄电池组,其连接方式为:前一个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后一个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前一个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连接后一个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且在其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
第二层包括至少两个蓄电池组,且该层蓄电池组的数目与第一层中蓄电池组的数目相同,以其中一个蓄电池组为首,其余蓄电池组横向排列,并依次与第一层中的蓄电池组纵向对齐,构成第二层结构,连接规则为:
(3)首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负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末端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正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
(4)位于首段和末端中间的蓄电池组,如果数量是奇数,则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负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如果数量是偶数,则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正极,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
对于第二层中所有的蓄电池组,均满足如下连接方式: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连接第一层中与它纵向对齐的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连接第一层中与它纵向对齐的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
第三层包括至少一个蓄电池组,连接规则为:
(5)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负极;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的正极;
(6)该层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且在干路导线上设置一个总开关,在各支路导线上分别设置有分开关;该层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且在干路导线上设置一个总开关;
该层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出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正极输入端,且在连接导线上设置有开关;该层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出端依次连接第二层中蓄电池组的负极输入端。
2.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过电流过电压过欠频保护方法和黑启动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混合供电型智能电网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过程如下:
步骤1-1:电压互感器采集蓄电池储能装置的电压信息;
步骤1-2:采集的电压信息通过信号调制电路转换为电信号,送入DSP的A/D转化器进行模数转换,记录每一个采样端的电压值,保存在数据储存器中;
步骤1-3:DSP将A/D转换后的电压值传输到单片机中;
步骤1-4:采样端的电压与电压值13.6V进行比较,若采样端电压大于13.6V,则采用恒压法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执行步骤1-5;若采样端电压小于13.6V,则采用浮充法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执行步骤1-6;
步骤1-5:采用恒压法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过程为:将第一层、第二层纵向对齐的两个蓄电池组作为一个充电单元,将需要充电的充电单元接入充电电源,进行恒压充电,其余的充电单元不接入;
步骤1-6:采用浮充法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过程是:将第一层、第二层纵向对齐的两个蓄电池组和第三层中的蓄电池组作为一个充电单元,将需要充电的充电单元接入充电电源,进行浮充充电,其余的充电单元不接入;
步骤1-7: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429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