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铝镓铟磷系发光二极管产能的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80136.7 | 申请日: | 201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林素慧;蔡家豪;张美;林科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L21/78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 35101 | 代理人: | 徐东峰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铝镓铟磷系发光二极管产能的制作工艺,在完成常规工艺后,采用干湿蚀刻和劈裂技术结合取代钻石刀切割技术使芯粒完全分离,由于干蚀刻的各向异性蚀刻,可减少芯粒边缘的崩裂,使芯粒与芯粒间面积损失减少,进而可提高单片产出数量,并可有效地避免切割后残留粉尘附于侧面引起导致漏电,提高产品的良率,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铝镓铟磷系 发光二极管 产能 制作 工艺 | ||
【主权项】:
提高铝镓铟磷系发光二极管产能的制作工艺,其工艺步骤如下:1)在衬底上依次形成分布布拉格反射层、第一型磊晶层、发光层、第二型磊晶层、窗口层;2)在窗口层上形成P电极并在衬底的底面形成N电极,构成晶片;3)在晶片的顶面形成保护层用于遮盖P电极;4)通过光刻技术在晶片的顶面形成2~5μm的切割道,并定义预切割晶粒的尺寸;5)对晶片顶面的保护层从上述切割道切口进行湿蚀刻至窗口层顶面;6)在晶片的底面形成保护层用于遮盖N电极;7)通过干蚀刻技术,将对晶片的顶面进行非等向性干蚀刻,可得到3~6μm的切割道;8)去除晶片的顶面P电极的保护层、底面N电极的保护层后进行光电参数测试;9)在晶片的底面形成保护层用于遮盖N电极;10)通过具有上下CCD镜头的光刻机在与晶片的顶面相对应的背面光刻出2~5μm的切割道;11)对晶片底面的保护层从上述切割道切口进行湿蚀刻至底面N电极底面;12)在晶片的顶面形成保护层用于遮盖P电极;13)通过干蚀刻技术,对晶片的背面进行非等向性干蚀刻,得到3~6μm的切割道,并使上下切割道间剩余5~10μm;14)去除晶片的顶面P电极的保护层、底面N电极的保护层后,对晶片采用劈裂技术即得发光二极管芯粒。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180136.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制造LED的支架、大功率白光LED封装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