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烯共聚物组合物及其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510118809.5 申请日: 1999-03-10
公开(公告)号: CN1769336A 公开(公告)日: 2006-05-10
发明(设计)人: 高桥守;中川贵;杉村健司;吉次健 申请(专利权)人: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08L23/06 分类号: C08L23/06;C08L23/08;C08J5/18;C08J9/04;H01B3/44;H01B7/18
代理公司: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沙永生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提供透明度、机械强度和模塑性都很好的乙烯共聚物组合物。该乙烯共聚物组合物含有(B)乙烯/α-烯烃共聚物、(C)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高压自由基法低密度聚乙烯。该乙烯/α-烯烃共聚物是乙烯和含6至8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共聚物。(B)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具有(B-i)至(B-vii)的性质,(C)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具有(C-i)至(C-v)的性质。高压自由基法低密度聚乙烯具有(E-i)至(E-ii)的性质。共聚物(C)的熔体流动速率(MFR(C))和共聚物(B)的熔体流动速率(MFR(B))的比值满足以下条件:1<(MFR(C))/(MFR(B))≤20。该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模塑制品,如薄膜、片材、包装材料、注塑产品、膨胀成型产品和纤维。该模塑制品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耐热性或透明度。
搜索关键词: 乙烯 共聚物 组合 及其 用途
【主权项】:
1.一种乙烯共聚物组合物,它包含(B)乙烯/α-烯烃共聚物、(C)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E)高压自由基法低密度聚乙烯,其中所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B)是乙烯和含6至8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共聚物,具有以下性质:(B-i)密度为0.880-0.970克/厘米3,(B-ii)在190℃和2.16千克负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0.02-200克/10分钟,(B-iii)室温下溶于癸烷的组分分数(W)和密度(d)满足以下关系:在MFR≤10克/10分钟的情况下,W<80×exp(-100(d-0.88))+0.1在MFR>10克/10分钟的情况下,W<80×(MFR-9)0.26×exp(-100(d-0.88))+0.1(B-iv)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得的共聚物吸热曲线最大峰位置的温度(Tm)和密度(d)满足以下关系: Tm<400×d-248,(B-v)190℃时的熔体张力(MT)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满足以下关系: 9.0×MFR-0.65>MT>2.2×MFR-0.84,(B-vi)由流动曲线的时间-温度叠加的平移因子确定的流动活化能((Ea)×10-4J/molK)、共聚物中α-烯烃的碳原子数(C)和共聚物中α-烯烃的含量(x%摩尔)满足以下关系:(0.039Ln(C-2)+0.0096)×x+2.87<(Ea)×10-4≤(0.039Ln(C-2)+0.1300)×x+2.87以及(B-vii)由GPC测得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的比值(Mw/Mn)满足以下条件: 2.2<Mw/Mn<3.5;所述乙烯/α-烯烃共聚物(C)是乙烯和含6至8个碳原子的α-烯烃的共聚物,具有以下性质:(C-i)密度为0.880-0.970克/厘米3,(C-ii)在190℃和2.16千克负荷下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0.02-200克/10分钟,(C-iii)室温下溶于癸烷的组分分数(W)和密度(d)满足以下关系:在MFR≤10克/10分钟的情况下,W<80×exp(-100(d-0.88))+0.1在MFR>10克/10分钟的情况下,W<80×(MFR-9)0.26×exp(-100(d-0.88))+0.1(C-iv)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得的共聚物吸热曲线最大峰位置的温度(Tm)和密度(d)满足以下关系: Tm<400×d-248,以及(C-v)190℃时的熔体张力(MT)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满足以下关系: MT≤2.2×MFR-0.84;高压自由基法低密度聚乙烯(E)具有如下性质:(E-i)在190℃和2.16千克负载下测得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1-50克/10分钟,和(E-ii)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分子量分布(Mw/Mn,Mw:重均分子量,Mn:数均分子量)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满足如下关系: 7.5×log(MFR)-1.2≤Mw/Mn≤7.5log(MFR)+12.5;且共聚物(C)的熔体流动速率(MFR(C))和共聚物(B)的熔体流动速率(MFR(B))的比值满足以下条件:1<(MFR(C))/(MFR(B))≤2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510118809.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