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EL元件及有机EL面板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03823511.0 申请日: 2003-06-13
公开(公告)号: CN1685772A 公开(公告)日: 2005-10-19
发明(设计)人: 木村浩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H05B33/28 分类号: H05B33/28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淳
地址: 日本神***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由In2O3-ZnO、In2O3-SnO2、ZnO、SnO2中的任何一种材料构成的透明导电膜,设置在有机EL元件的金属电极的发光层侧的一面,将该透明导电膜的膜厚设定成可满足下列公式,其中,L为从上述有机发光层至上述金属电极的光学距离,λ为上述有机发光层的发光波长,被金属电极所反射的光线,在元件内部干涉加强,由此,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及使用该元件的有机EL面板,不仅能够提高外部量子效率而不使亮度劣化,还能够改善对比度。L=(2n+1)λ/4(n=0、1、2……)
搜索关键词: 有机 el 元件 面板
【主权项】:
1.一种有机EL元件,具有在金属电极与透明电极之间包含有机发光层的有机EL发光部,其特征在于,透明导电膜被设置在所述金属电极的有机EL发光部侧的一面,所述透明导电膜的膜厚被设定成可满足下列公式,其中,L是从所述有机发光层至所述金属电极的光学距离,λ是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发光波长。 L = 2 n + 1 4 λ - - ( n = 0,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03823511.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发光元件、显示设备以及电子装置-201880018256.1
  • 庄子礼二郎 -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 2018-01-24 - 2022-09-20 - H05B33/28
  • [问题]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减少发光区域之外的光发射的影响;显示设备;以及电子设备。[解决方案]一种发光元件,设置有:发光区域,设置在平坦表面上;透明电极,形成在比发光区域大并且包括发光区域在内的平坦区域中;反射体,形成在发光区域内的平坦区域的一部分中,以定位在透明电极下方;有机发光层,形成在透明电极上,以延伸至发光区域之外;以及反电极,形成在有机发光层上,以延伸至发光区域之外。
  • 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膜、有机EL显示器、及显示装置以及固化膜的制造方法-202080086525.5
  • 谷垣勇刚;日比野千香;西冈拓纪;山本洋平;西山雅仁 - 东丽株式会社
  • 2020-12-11 - 2022-07-29 - H05B33/28
  •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感光性树脂组合物,能抑制高温预烘烤条件下的显影后的残渣、以及抑制显影后的图案剥离。此外,能提供具有可以低电压驱动的优异的发光特性、并且发光元件的可靠性优异的有机EL显示器中合适地具备的固化膜。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其含有(A)碱溶性树脂及(C)感光剂,进一步含有(F1)具有磷原子、及碳原子数为6~30的1~2价的脂肪族基团的化合物,及/或(FB)具有磷原子、及三甲铵乙内酯结构的三甲铵乙内酯化合物。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有机EL显示器,能提供具有在得到所期望的电流密度时可以低电压驱动的优异的发光特性、并且发光元件的可靠性优异的有机EL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其在第1电极的最表层具有至少含铟的透明导电性氧化膜层,从该透明导电性氧化膜层的表面起深度为3nm的位置处的、磷离子(P‑)的检测强度为特定强度。
  • 透明电极以及电子器件-201780077989.8
  • 谷邦夫;大津信也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2017-12-13 - 2019-11-08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充分的导电性和透光性,并且经时稳定性优异的透明电极、以及具备该透明电极的电子器件。透明电极(1),其依次具有:金属亲和性层(11),其包含具有下述通式(1)所示结构的化合物;第一导电层(12a),其与该金属亲和性层(11)邻接设置,并且含有银和不同于该银的金属,以及以银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二导电层(12b)(式中的X1和X2分别独立地表示氮原子或CR1,R1表示氢原子或取代基,式中的A1表示构成5元或6元杂芳环的残基)。通式(1)
  • 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板-201680004942.4
  • 和田正纪;柏谷健;平尾彻 -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 2016-01-13 - 2019-05-14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于除去了透明导电膜的部分的绝缘膜难以剥离的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板。带透明导电膜的基板10的特征在于,具备基板1和设置于基板1上且进行了图案化的透明导电膜2,在基板1上形成有通过图案化除去了透明导电膜2的除去区域A1、未除去透明导电膜2的非除去区域A2和设置于除去区域A1与非除去区域A2之间的边界区域A3,在边界区域A3,形成有透明导电膜2被形成为岛状的岛状部分2b。
  • 透明电极和电子器件-201780051069.9
  • 关根昇;仓田拓己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2017-08-04 - 2019-04-16 - H05B33/28
  •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兼具充分的导电性和透光性且耐久性优异的透明电极、以及具备该透明电极的电子器件。本发明的透明电极的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层和与该导电性层邻接的至少1层金属亲和性层,上述导电性层以银为主成分而构成,上述金属亲和性层含有有机化合物和镧系元素,上述有机化合物是在分子内含有具有非共享电子对的杂原子的化合物。
  • 透明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元件及其制造方法-201380033148.9
  • 卡利·海尔克宁 - BENEQ有限公司
  • 2013-06-20 - 2017-05-10 - H05B33/28
  • 提供带有显示器区域的无机透明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器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发射区域和至少一个非发射区域,该显示器元件在透明度和不显眼性得到改进。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包括基板(40),第一导电层(42),第一绝缘层(45),发光层(46),第二绝缘层(46),第二导电层(43)和包括绝缘无机材料的第三绝缘层(44)。通过在非发射区域处设置钝化膜元件,也就是通过当电连接至用于产生要求的电压的电源的导电电极放置在发射区域处时还将导体材料设置在这些区域处,致使显示器的发射和非发射区域在光学上相似。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201280024262.0
  • 中村将启;山名正人;矢口充雄;山木健之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2012-05-16 - 2014-02-05 - H05B33/28
  •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导电层。发光层配置为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预定电压时发光。第二电极层包括覆盖第二表面的电极部和在电极部中形成以暴露第二表面的开口部。导电层配置为允许光通过,并且按照与电极部和发光层电连接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表面的通过开口部暴露的暴露区域上。
  • 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201180042276.0
  • 田岛胜;山崎祐介;高桥良明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2011-08-12 - 2013-05-08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的均匀性高、容易制造的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该电致发光元件(10)的特征在于,具备:依次层叠了第1导电层(12)、电介质层(13)、第2导电层(14)、发光层(15)以及第3导电层(16)的层叠部;和至少贯通电介质层(13)而将第1导电层(12)和第2导电层(14)电连接的接触孔(17),从发光面侧观察时,(i)具有至少1个连续的发光区域,(ii)接触孔的个数是每1个发光区域中102个以上,并且是接触孔所占的面积相对于发光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成为0.1以下的个数。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201080024449.1
  • 矢代阳一郎;新井康司;森聪;栗屋丰;奥田晃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2010-06-10 - 2012-11-28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具备:基板、在所述基板上从所述基板侧起依次设置的阳极、有机发光层、包含电阻率彼此不同的下层阴极及上层阴极的2层以上的叠层阴极,所述下层阴极及所述上层阴极的主要成分是ITO、IZO、GZO、AZO的任意一种,并且,所述叠层阴极之中的最靠近于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下层阴极的电阻率高于与所述下层阴极邻接且与所述下层阴极相比距所述有机发光层较远的上层阴极的电阻率。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201080038220.3
  • 山本恭子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2010-07-26 - 2012-05-30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带有电极的透明板,其包括显示透光性的透明板主体和设于其上的显示透光性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其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地配置,且极性与所述第一电极不同;以及发光层,其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含有具有导电性的第一树脂与多个线状导体的混合层和含有具有导电性的树脂且不含有线状导体的导电性树脂层,所述第一电极以所述混合层配置于所述透明板主体侧的方式层叠于所述透明板主体上。
  • 高分子发光元件、制造方法以及高分子发光显示装置-200880122729.9
  • 山内掌吾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2008-12-25 - 2010-12-08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每个元件的出光面宽、发光效率较高且寿命较长的高分子发光元件、高分子发光显示装置及面状光源、以及该高分子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此高分子发光元件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上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且含有高分子化合物的发光层,上述第二电极由从上述发光层侧起依次包含第1层、第2层及第3层这样三层,上述第2层所含的材料的至少一种对上述第1层所含的材料的至少一种具有还原作用,且上述第3层的可见光透射率为40%以上。
  • 透明导电体-200810213978.0
  • 稻叶和久;安田德行;千原宏 - TDK株式会社
  • 2008-09-01 - 2009-05-27 - H05B33/28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高湿条件下长时间使用,电阻值的上升也小的透明导电体。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体含有铟锡氧化物、以氧化锌为主要成分的添加成分、以及粘合树脂,铟锡氧化物和添加成分的总量中,含有0.1~50质量%的添加成分。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200710140849.9
  • 赤井智纪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2007-08-10 - 2008-02-13 - H05B33/28
  •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所述有机EL元件的色纯度高、显示品质优良。其特征在于具有:透明基材、形成于上述透明基材上的透过性或半透过性的第一电极层、形成于上述透过性或半透过性的第一电极层上、且至少含有发光层的有机EL层、形成于上述有机EL层上的半透过性的第二电极层、形成于上述半透过性的第二电极层上、且由无机物组成的透过性或半透过性的膜厚调整层、和形成于上述透过性或半透过性的膜厚调整层上的反射层,由此实现上述目的。
  • 电极基板及其制造方法-200480042599.X
  • 东海林弘;长崎义和;涉谷忠夫 -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 2004-04-06 - 2007-03-07 - H05B33/28
  • 目的在于除去存在于CCM基板的阳极表面上的表面不良层,并对阳极表面进行保护,进而防止有机EL元件的驱动电压的上升,维持发光均一性。在基板(12)上层叠进行光的波长变换的CCM层(14),在该CCM层(14)上形成由IZO构成的阳极(16)。在阳极(16)上采用感应结合型RF等离子支援的磁控管溅射器、用溅射处理层叠由无机化合物构成的表面保护层(18)。作为无机化合物优选SiO2。可以利用溅射处理除去阳极(16)的表面不良层的同时利用无机化合物保持表面不良层被除去的状态。其结果,可以长期维持阳极(16)的电学稳定性,可以提高有机EL显示装置(100)的显示画质。
  • 透明导电体-200610078180.0
  • 安田德行;山田千惠子 - TDK株式会社
  • 2006-04-28 - 2006-11-01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导电性粒子、粘结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透明导电体。本发明的透明导电体,即使在向透明导电体照射紫外线的情况下,由于透明导电体中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吸收紫外线,因此,可抑制紫外线对导电性粒子的影响。
  • 透明导电体-200610067113.9
  • 安田德行;疋田功一;山田千惠子 - TDK株式会社
  • 2006-03-31 - 2006-10-04 - H05B33/28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导电体,它包括基体11、以及含有导电性粒子12a和粘结剂的硬化体12b的导电层12,粘结剂在侧链中具有选自由下述通式(1)~(4)表示的取代基的至少1种取代基。F-(CF2)n-(1);F-(CF2CF2O)m-(2);F-(CF2CF2CF2O)p-(3);[式(1)~(3)中,n、m和p分别表示正整数]。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