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9119393.8 | 申请日: | 1999-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95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07 |
| 发明(设计)人: | 姚同配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同配 |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16;A61K35/37;A61K35/36;A61K35/8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环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皓晨,韩小雷 |
| 地址: | 457300 河南省清丰县县***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肝病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特别是一种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肝炎是当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特别是乙型肝炎,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10%的人为乙肝表面抗原健康携带者。由于该病传播性强、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复发,若治疗不当可导致病程的迁延,并与肝硬化及癌变密切相关,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从而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高度重视。迄今现代医学利用高科技手段,已对其病源学、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诊断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都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均有疗效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中含有大枣、乔麦、黄芪、当归、柴胡、白芍、枳实、白术、鸡内金、泽兰、黄柏、茯苓、茵陈、丹参、甘草、三七、三棱和鳖甲,其中,所述各成份的重量份数配比为:
大枣30-80份 乔麦20-40份 黄芪20-50份
当归10-20份 柴胡10-15份 白芍10-15份
枳实10-20份 白术10-25份 鸡内金20-50份
泽兰10-25份 黄柏10-25份 茯苓10-35份
茵陈10-30份 丹参10-40份 甘草5-15份
三七10-25份 三棱10-15份 鳖甲30-60份
本方以大枣、乔麦为君药,清解热毒,以祛邪,补气养血以扶正,配以黄芪、当归、白术、茯苓、茵陈、鸡内金、黄柏为臣药,共建脾利湿养血培补后天之本,实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治疗大法也,佐以三棱、丹参、三七、灸鳖甲泽兰、柴胡、枳实等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使疏机运转,表里协调,阴平阳秘。甘草调和诸药;茯苓有免疫调节节及保肝作用;丹参、三七、三棱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与再生;灸鳖甲可提高血浆蛋白;当归可防止肝糖元减少、抑制炎症。总观全方配伍得当,用药神妙、药效迅速、药证相映、照顾到了症证的寒热错杂和正虚邪实的各个方面,恰到好处。
本发明的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大枣烘干去核,将其它乔麦、黄芪、当归、柴胡、白芍、枳实、白术、鸡内金、泽兰、黄柏、茯苓、茵陈、丹参、甘草、三七、三棱和鳖甲药物按常规炮制方法炮制完毕后按比例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即可。
本发明的枣麦肝康胶囊以其独特的组方及神奇的疗效,融清热解毒、化湿泄浊、疏肝健脾、柔肝益肾、养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一身,在治疗肝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具有见效快、疗程短、价格低、易服用、无任何毒副作用,且治愈率高等特点。
本品为棕黄色粉末,气香,味微苦。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一种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它含有大枣、乔麦、黄芪、当归、柴胡、白芍、枳实、白术、鸡内金、泽兰、黄柏、茯苓、茵陈、丹参、甘草、三七、三棱和鳖甲,其中,所述各成份的重量份数配比为:
大枣50份 乔麦25份 黄芪50份
当归20份 柴胡10份 白芍15份
枳实15份 白术20份 鸡内金20份
泽兰25份 黄柏20份 茯苓35份
茵陈15份 丹参40份 甘草10份
三七25份 三棱15份 鳖甲40份
制备时,先将当归用酒浸泡1个小时后取出晒干,再粉碎待用;将白芍用酒浸泡30分钟取出晒干后粉碎待用;将鸡内金放入铁锅内再用细火炒微黄,再粉碎待用;灸鳖甲时,先取净砂入锅内炒热,然后放入净鳖甲,炒至表面微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用水冲洗,晒干粉碎待用;除经炮制的所有药物混合均匀,共同磨成细粉,经过筛、装入胶囊即可,每粒重0.4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同配,未经姚同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93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