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蓖麻粕脱毒器无效
| 申请号: | 98203366.4 | 申请日: | 1998-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31459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21 |
| 发明(设计)人: | 杨兴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创新饲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1/015 | 分类号: | A23L1/015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增俊 |
| 地址: | 300074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蓖麻 脱毒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机械热交换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蓖麻粕脱毒器。
本实用新型以前,蓖麻粕脱毒问题一直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研究,虽有两种脱毒装置应运而生,均因不能形成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及脱毒效果不佳而近淘汰,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蓖麻粕脱毒器实用新型专利,它有套筒、螺旋轨道、支撑板、弹簧、振动电机、送风板组成,其套筒内的支撑板弹簧上放有螺旋轨道,振动电机安装在螺旋轨道的底部,套筒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安装废气回收口和热风送风口。蓖麻粕在振动电机和弹簧的振动作用下呈流态在热场中循环脱毒处理。上述装置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并可用于大规模连续性生产中,但这种装置实际制造中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螺旋平面的倾角是半径R的函数,故在制造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二是不适宜粉料原料的脱毒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源利用率高,易于制造,适宜各种原料脱毒处理的新型蓖麻粕脱毒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蓖麻粕脱毒器,它有加热容器、主轴、炒板、炒板连动装置、进料口、出料口、进料绞龙、废气出风管道、热风送风管道组成,在加热容器顶部的法线方向上设有凸出的用于回收废气并与外部废气出风管道相连通的废气出风宽带;加热容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上同样设有凸出的用于输入加热容器内热风并与外部的热风送风管道相连通的热风送风宽带;在加热容器的前端设有物料进料口,其末端底部留有出料口,在加热容器中心的主轴前端对称进料口位置装有进料绞龙,进料绞龙后的主轴上对应交错均匀装有与主轴连动的炒板连动装置,炒板则装于炒板连动装置顶端。
上述的装于炒板连动装置顶部的炒板是一个楔形钢体,其上平面A与炒板连动装置垂直,另一面B与炒板A面成一倾角。
上述的进料绞龙通过空心圆柱钢体套装于主轴上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整个工艺流程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无能耗和实际生产无污染,同时也改变了成品的物理性质,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加热容器中的炒板及炒板连动装置,使物料在被均匀混合的过程中逐步均匀地移向出料口,这样的结果使物料温度均匀上升,从而使脱毒效果达到最佳,并能保持大规模连续性生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A-A侧剖视图。
图中:1.加热器.2主轴.3炒板.4炒板连动装置.5废气出风宽带.6热风送风宽带.7进料口.8出料口.9进料绞龙.10废气出风管道.11热风送风管道。
如图1所示,加热容器1为两个半圆筒焊接而成,在加热容器1的法线方向上设有具有一定宽度使气流通过并与外部废气出风管道10相连通的废气出风宽带5,使得加热容器1内的废气排出被重新回收到热风炉的进风口,进行循环加热,加热容器1侧面的切线方向上设有同样具有一定宽度使气流通过并与外部热风送风管道11相连通的热风送风宽带6,经由热风送风管道11与热风炉的出风口相连,而加热容器1内原料加热是利用热风炉产生的已净化的热风直接与原料接触而使物料温度升高。而原料是通过加热容器1前端的进料口7送入加热容器1内,其后端下方设有出料口8,对应进料口7下方的主轴上装有一段进料绞龙9,将物料绞入加热容器1的深处的设于主轴上对称交错均匀安装的炒板连动装置6,使其装于顶端上的炒板于随同主轴2一起转动,而该炒板5为楔形钢体,一面A与炒板连动装置6垂直,另一面B与炒板A面成一倾角,该倾角使得物料在加热容器1内部在被不断均匀加热升温的过程中,逐步向出料口8方向移动,以保持连续生产和加热脱毒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脱毒工作动力是由热风送风管道11经过热风送风宽带6进入加热器1排风过程由废气出风管道10送入废气收集器再送入热风炉,如此循环加热的过程构成整个工艺流程做到理论上无能耗和实际生产无污染,且使脱毒效果达到最佳,并能保持大规模连续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创新饲料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创新饲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33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