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立筒式电除尘器无效
申请号: | 98201078.8 | 申请日: | 1998-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32944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21 |
发明(设计)人: | 齐金彦;薄以匀;韩国君;吕琳;吴芳谷;李文兰;汪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3C3/01 | 分类号: | B03C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科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白淑贤 |
地址: | 10005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立筒式 电除尘器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静电与旋风除尘相结合的复合式电除尘器。是属于除尘技术领域。
众所周知,一些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气含尘浓度相当大,如水泥磨机排尘浓度达80~100g/m3,使用单一机理的静电除尘器常常因电晕闭塞而无法运行。目前国内推广使用的组合电收尘器(专利号CN86 104221A),采用内外套筒形式,收尘极(阳极)为园筒体,含尘气体先从上部切向进入内筒,粉尘颗粒受离心力的作用趋向筒壁,内筒中心设置电晕线(阴极),即在旋风除尘器的流场内设电场,造成电场收尘与离心力收尘两种机理相互干扰,易产生二次扬尘,除尘效率降低,当烟尘浓度高时,易产生电晕闭塞。此外,内外筒之间设置环形电极,形成双区电收尘段,此种电极由于结构问题,其维修更换很困难。立筒式静电除尘器(专利号93112411.5),采用方形阳极筒做收尘极,它与园形筒相比,在相同断面尺寸下,收尘面积增大,但振打粉尘脱落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反,对于解决二次扬尘问题无能为力,处理高浓度含尘气体会产生电晕闭塞。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组合式电除尘器,把旋风除尘与电力除尘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且独立进行,互不干扰。它具有除尘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扬尘,收尘面积大,维修更换电极简单等优点。
组合立筒式电除尘器如图1所示,它由旋风子组合室(1)、立筒式电收尘室(2)和绝缘子加热室(3)三部分组成。
旋风子组合室位于电场部分的下端,由进风管(4)、旋风子(5)、整流片(6)、小灰斗(7)、螺旋卸料器(8)组成.多个旋风子(5)位于同一室内,每个旋风子与上部电场同轴,旋风子结构参见图3,其入口形式采用切向斜面进风,以避免上灰环存在。旋风子出口芯管内有一整流片(6),使进入电场的气流分布均匀,并降低旋风子阻力。位于旋风子下端的小灰斗(7)与电场下部的大灰斗(18)分开,各旋风子伸出大灰斗外,同侧旋风子下端设置一个小灰斗(参见图2),小灰斗上设置振打电机,防止灰斗内积灰,灰斗下部接螺旋卸料器(8)。
立筒式电收尘室由收尘极(9)、电晕线(11)、悬挂杆(12)、隔板(13)、高压导线(14)、绝缘子(15)、阳极振打电机(16)、阴极振打电机(17)、大灰斗(18)、振打支架(19)、出风管(20)、上盖板(21)组成。收尘极(阳极)是由多个方形棱台状伞片(10)(参见图5)-串联起来构成的,其收尘面积比具有相似外形尺寸的园形伞片大20%左右,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和烟气处理量。方形伞片电极比园形伞片电极便于制造安装,节省材料,并有利于振打清灰。各立筒电场之间由隔板(13)隔开(参见图6),防止由于阻力不平衡引起电场之间窜风,保证电场气流均匀。伞片收尘极(10)由筒内的若干根悬挂杆(12)串接起来,各筒体间的悬挂杆互相连接,最后由一根长杆连接至振打电机(16),达到阳极清灰的目的。振落的灰尘自伞片(10)的外缘落入大灰斗(18),不受电场内部上升气流的影响,减少了二次扬尘。电晕线(11)为芒刺状阴极线,其上下端分别与绝缘子(15)连接,上端绝缘子固定在振打支架(19)上,下端绝缘子与旋风子出口芯管相连接。阴极线清灰由阴极振打电机(17)通过振打支架(19)来实现。电收尘室(2)的高压电通过位于电场上部的高压导线(14)输入至电晕线(11)。
绝缘子加热室由绝缘子(15)和绝缘子加热元件(22)组成。目前绝缘子加热元件多采用电加热管,其加热时间长,耗电量大,并需经常更换。本装置采用远红外加热板做加热元件,根据绝缘子材料所吸收的远红外波长选择特定的远红外材料,当远红外材料通电后,能量直接传递到绝缘子上,使绝缘子升温时间短,消耗功率低。该装置主要作用是防止绝缘子结露而影响绝缘效果。绝缘子室外部保温采用陶瓷纤维毡。
组合立筒式电除尘器可根据不同风量要求,设置单个或多个电场组合,各筒体下部的旋风子与电场筒体个数相匹配,旋风子排列均匀,进口风管(4)经过阻力平衡计算,使各分风管分风均匀(参见图2),解决了现有电除尘器进口风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本装置的工作机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10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