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用给油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8105147.2 | 申请日: | 1998-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93690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23 |
| 发明(设计)人: | 浅田菊雄;臼井正佳;渡边荣司;泷川一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臼井国际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M55/00 | 分类号: | F02M55/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共用 油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共用给油管,其包括:
主管;
主管内侧沿轴线方向有流动通道;
沿主管轴向的圆周壁上至少设置一个凸台,所述凸台包括与流动通道相通的分流孔,该孔上设置向外开口的压力支撑座表面;
该共用给油管还包括分流管,其具有与主管流动通道相通的流动通道,所述分流管具有由设置在其端部的连接头形成的压力座表面;
其特征在于分流管的压力座表面与主管的压力支撑座表面接触配合,通过旋紧预先与分流管结合成一体的紧固螺母,使之与凸台连为一体,从而把主管紧压于连接头的正下方;
其中,在分流孔开口于主管流动通道的端部圆周形成残存压应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给油管,其特征在于通过把紧固螺母旋紧在凸台外圆周面上的外螺纹上,把分流管与主管相连,从而将主管紧压在连接头正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用给油管,其特征在于通过把紧固公螺帽旋紧在凸台阶梯孔的内圆周面上的内螺纹上,把分流管与主管相连,从而将主管紧压在连接头正下方。
4.一种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所述共用给油管包括:
主管;
主管内侧沿轴线方向有流动通道;
沿主管轴向的圆周壁上至少设置一个凸台,所述凸台包括与流动通道相通的分流孔,该孔上设置向外开口的压力支撑座表面;
该共用给油管还包括分流管,其具有与主管流动通道相通的流动通道,所述分流管具有由设置在其端部的连接头形成的压力座表面,
其特征在于分流管的压力座表面与主管的压力支撑座表面接触配合,通过旋紧预先与分流管结合成一体的紧固螺母,使之与凸台连为一体,从而把主管紧压于连接头的正下方,
其中,在分流孔开口于主管流动通道的端部圆周形成残存压应力,该方法是利用外压系统沿凸台的轴线从外侧施加压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主管径向,在分流孔附近区域,利用外压系统从外侧施加压力,接着冲通分流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外侧沿凸台轴向作用压力,同时冲通分流孔。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冲通分流孔,然后利用外压系统从主管外侧沿其径向在分流孔附近区域作用压力。
8.一种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所述共用给油管包括:
主管;
主管内侧沿轴线方向有流动通道;
沿主管轴向的圆周壁上至少设置一个凸台,所述凸台包括与流动通道相通的分流孔,该孔上设置向外开口的压力支撑座表面;
该共用给油管还包括分流管,其具有与主管流动通道相通的流动通道,所述分流管具有由设置在其端部的连接头形成的压力座表面;
其特征在于分流管的压力座表面与主管的压力支撑座表面接触配合,通过旋紧预先与分流管结合成一体的紧固螺母,使之与凸台连为一体,从而把主管紧压于连接头的正下方;
其中,在分流孔开口于主管流动通道的端部圆周形成残存压应力,该方法是利用内压系统在主管内圆周面的靠近分流孔区域施加压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油压或液压提供内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主管内圆周面上施加压力之后冲通分流孔。
11.一种共用给油管的加工方法,所述共用给油管包括:
主管;
主管内侧沿轴线方向有流动通道;
沿主管轴向的圆周壁上至少设置一个凸台;
所述凸台包括与流动通道相通的分流孔,该孔上设置向外开口的压力支撑座表面;
该共用给油管还包括分流管,其具有与主管流动通道相通的流动通道,所述分流管具有由设置在其端部的连接头形成的压力座表面;
其特征在于分流管的压力座表面与主管的压力支撑座表面接触配合,通过旋紧预先与分流管结合成一体的紧固螺母,使之与凸台连为一体,从而把主管紧压于连接头的正下方;
其中,在分流孔开口于主管流动通道的端部圆周形成残存压应力,该方法是利用扩管系统从主管内侧沿管径方向在主管内圆周面的靠近分流孔区域施加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臼井国际产业株式会社,未经臼井国际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514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