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消除静电特性的元件传送带无效
申请号: | 96197002.2 | 申请日: | 1996-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25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永松秀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国3M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3/00 | 分类号: | H05K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侯佳猷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消除 静电 特性 元件 传送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用于存储电子元件和用于将这些元件逐一顺序地供应到一台机器上的传送带。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特性的传送带。
相关技术
一般来说,用于将元件从一元件制造厂运到将这些元件装配为新产品的制造厂的传送带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在电子线路装配领域,常常将电子元件从一这些元件的供应处运到一线路板的特定位置以供结合。这些元件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包括表面安装元件。具体例子包括存储器芯片、集成线路芯片、电阻、接插件、双列式处理器(dual in-line processors)、电容器、门电路阵列等。这些元件一般被固定在一以后装到一电子设备内的线路板上。
电子行业广泛采用有时称为“采集-安放”机的机械手安装机,这种安装机在一特定位置(供应处)抓取一元件并将它安置在另一特定位置(线路板)处,而不是手工将各电子元件固定在印刷线路板上。为了保证机械手安装机的持续工作,必须向该机提供电子元件的连续供应。
向一所需位置提供电子元件的连续供应的一种方法是采用一传送带。传统的传送带通常包括一长的塑料条带(常称为载条),该条带沿其长度具有一系列以预定间隔均匀隔开的相同的凹槽。这些凹槽被设计来容纳一电子元件。在该长条带上方加有一连续包复(常称为包复带),以将该元件保持在该凹槽中。将传送带送进到机械手安装机,安装机将连续包复带从传送带上剥离,并将元件从凹槽中取出,将它们放置在线路板上。
传送带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振动会使所存储的元件与包复带和/或凹槽壁接触。所引起的摩擦力会产生静电。去除包复带也会产生静电。然而,不幸的是静电场以及后来的静电荷的出现对敏感的电子器件极为有害。这对因静电荷在工作场所的堆积而会降低等级或损坏的现代半导体和集成线路尤为如此。一个小至50伏的电势对特别敏感的元件可以产生严重的影响,而简单的走路动作显示出在摩擦起电方面产生一30000伏或更多的电势。
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已开发了各种技术。例如在形成传送带的聚合物树脂中加入碳黑、金属氧化物或其它抗静电剂。这些抗静电剂中的一些会降低传送带的透明度。然而传送带往往最好是透明的,以能不必将包复带去除即可对所存储的元件作目测检查。加入抗静电剂往往通过对表面移动、浮散或渗漏起作用。但时间一长,这些抗静电剂的作用也就消退。
已开发的另一种技术是在一传送带或包复带上加一消除静电涂层。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1992-214339揭示了一种用于一传送带的透明导电涂层。该涂层在一以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和丙烯酸树脂为基底的粘结剂树脂中包括锡锑氧化物。用于制造传送带的塑料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乙烯。传送带可与一包括一基底层的包复带结合使用,该基底层包括一聚酯,一由乙烯醋酸聚合物树脂构成的热密封树脂层,并包含一抗静电剂如非离子表面活化剂。氧化锡化合物会引起模糊度增加,并对在包复带与传送带之间形成良好的粘结的能力产生有害影响。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号1993-42969揭示了一分散在一丙烯粘结剂中的7,7,8,8四氰基对醌二甲烷可导电填充剂,为塑料传送带基底层(例如氯乙烯、聚苯乙烯或聚乙烯)提供一透明的可导电涂层。
为使消除静电包复带最为有效,应将消除静电涂层加在内侧表面,即对着元件置放凹槽内部的表面。该表面通常带有粘结剂以与传送带形成一粘结。美国专利号4902573(Jonas等)人指出,在粘结剂上加一抗静电材料会引起粘结损失。Jonas等人还观察到粘结剂常常被热激活,并且用来与传送带形成粘结的热量可降低抗静电特性。
Jonas等人指出,“由于担心粘结剂热塑涂层因抗静电加工而失去粘结性或粘结性至少被严重削弱,至今为止,这些与粘结剂热塑涂层一起提供的塑料薄膜尚未具有抗静电加工。此外,至今用于塑料抗静电加工的抗静电的适度热稳定性的经验使我们可以预计,抗静电加工如果不因通常用于热密封(熔融)的温度而失去,也必然至少大大降低。”Jonas等人建议用一包含有一粘结剂和一用于5或6成分的杂环混合物的氧化聚合的氧化剂的溶液将粘结层涂覆,然后用一杂环混合物溶液对形成的涂层进行处理。然而,异质原子的出现使包复带的颜色经一定时间后发生不希望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国3M公司,未经美国3M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70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纠错系统
- 下一篇:经公众交换站实现通信连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