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复合汽车车厢篷及其与车身联接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94211112.5 | 申请日: | 1994-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227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2-14 |
| 发明(设计)人: | 乔皓;马烨;张木;沈金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四通集团公司新型材料技术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复合 汽车 车厢 及其 车身 联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及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它涉及由纤维增强塑料及相应芯材所组成的复合层汽车车厢蓬及其与车身连接结构。
现有的汽车车厢蓬分为两类:一类为软质材料制成,一类为硬质材料制成。硬质的多为金属材质,其优点为: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生产效率高,硬挺性能好,防盗性能好。其缺点是不能整体成型、需采用多块组装式,而且其隔热、隔音、减震性能差,自重大。故不利于降低整车重量,因此带来整车稳定性差的弊病。同时要对车厢蓬内加隔热及吸音材料。此外耐腐蚀耐老化性能均差。所以需在外表涂漆以防腐蚀。而现有软质车厢蓬多为人造革加软质泡沫材料缝制而成。其优点是自重轻,能一次成型且造价低廉,其缺点是使用寿命短,易变形、颜色易褪化、防盗性能及密封性能均差,在遇车祸翻滚时没有足够的支撑力、故多加防滚支撑,因此增加了一些造价。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以上两种材质即软质、硬质车厢蓬的优点集合于一体,提供一种自身重量轻、硬挺性好、弹性好、隔热性好、耐老化、耐腐蚀、着色容易(不易褪色)、能整体成型、造价适中、组装密易、使用寿命长、损坏易补修并复原的新型复和层汽车车厢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车厢蓬形状设计如图1实线部分所示(图1A为侧视图,图1B为后视图)侧窗位于侧面后部、后窗位于后部中央,为与车身连接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四种连结结构:(1)“L”式结构即车厢蓬1与车身2呈L式并以紧固螺栓压紧如图2所示(截面剖视图)。(2)“T”式结构即车厢蓬1与车身2呈T形连接并以紧固螺栓压紧,如图3所示(截面剖视图)。(3)“h”式结构即车厢蓬1与车身2呈h形连接并以紧固螺栓压紧,在连接处加入减震垫4,如图4所示。(4)“Y”式结构即车厢蓬1与车身2呈Y形连接并以紧固螺栓压紧,如图5所示(截面剖视图)。
(二)本实用新型车厢蓬复合层结构如图3所示:上下表层8为增强型纤维织物,可采用玻璃纤维或碳纤维或芳纶纤维。中间为夹芯层9,可采用泡沫夹芯层或金属夹芯层或蜂窝夹芯层。蜂窝夹芯层可以是纸质材料或浸胶玻璃布或塑料或金属薄片制成。
车厢蓬与玻璃窗采用S式结构(图6)或内收式结构(图7),在S式结构中在玻璃6与车厢蓬本体1之间加入减震垫7。
本实用新型的制作程序是先按设计制做原模型,再根据模型制做生产用模具,然后再根据产品要求进行增强材料铺层,最后用树脂粘结,合上模具贴合,待树脂完全固化后进行切边、修边等加工,然后再粘结,固定玻璃则制成车厢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图2为“L”型车厢蓬与车身连接结构
图3为“T”型车厢蓬与车身连接结构
图4为“h”型车厢蓬与车身连接结构
图5为“Y”型车厢蓬与车身连接结构
图6为“S”型车厢蓬与玻璃窗连接结构
图7为内收式车厢蓬与玻璃窗连接结构
图8为车厢蓬复合层示意
附图中1为车厢蓬 2为车身
3为紧固螺栓 4为车厢蓬与车身间减震垫
5为压板 6为玻璃窗
7为车厢蓬与玻璃窗间减震垫
8为增强型纤维织物
9为夹芯层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越野车,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防老化、成本低以及能减震、隔音、隔热、加工工艺简单,损坏易修易复原等诸多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四通集团公司新型材料技术公司,未经北京四通集团公司新型材料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11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