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门B柱的防风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320081703.6 | 申请日: | 2023-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8806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侯园章;郭常立;申秀敏;李利明;吕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3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李庭庭;肖秉城 |
地址: | 401135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门 防风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门B柱的防风振结构,包括后门B柱盖板,后门B柱盖板在靠近后门玻璃处设有多个连续的矩形凸台结构,凸台结构沿后门B柱盖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凸台结构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高度;后门B柱盖板宽度方向的一侧为饰板后边缘,凸台结构靠近饰板后边缘设置。采用本实用新型,本申请设有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凸台结构,高速气流流经后车门玻璃前的B柱扣板时,高低错落的凸台结构使得均匀的气流发生紊流,该紊流向后流动时,相互影响和削弱,从而阻止了规律性的脱涡涡旋产生;此外,开窗的后边缘产生的压力波向前辐射时,遇到凸台结构高度不一的错落结构,又被打散形成紊流,阻止了这种反射后形成新的脱涡的循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风振结构,特别是一种汽车后门B柱的防风振结构。
背景技术
行驶中的汽车天窗或者车窗打开时,车内通常产生强烈的压耳感轰轰声,即风振噪声。产生风振的原因为车身表面存在一层不稳定的气流剪切层。剪切流遇到开窗的前部边缘处,漩涡脱离车身并随着剪切层气流往后运动,当漩涡碰到了开窗的后边缘时,漩涡就破裂产生扩散的压力波。一部分压力波进入空腔,一部分压力波辐射到外面,还有一部分波反射到天窗的前边缘。该运动反复即形成汽车风振。
在汽车开窗风振中,尤以后门开窗风振噪声最为严重,并且目前的后门侧窗结构设计中,并无特别的措施阻止该风振现象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开窗造成的风振噪声严重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减少风振噪声的汽车后门B柱的防风振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后门B柱的防风振结构,包括后门B柱盖板,后门B柱盖板在靠近后门玻璃处设有多个连续的矩形凸台结构,凸台结构沿后门B柱盖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凸台结构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高度;后门B柱盖板宽度方向的一侧为饰板后边缘,凸台结构靠近饰板后边缘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本申请设有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凸台结构,高速气流流经后车门玻璃前的B柱扣板时,高低错落的凸台结构使得均匀的气流发生紊流,该紊流向后流动时,相互影响和削弱,从而阻止了规律性的脱涡涡旋产生;此外,开窗的后边缘产生的压力波向前辐射时,遇到凸台结构高度不一的错落结构,又被打散形成紊流,阻止了这种反射后形成新的脱涡的循环;综上,该结构设计不仅能破坏车身表面的剪切层,阻止脱涡的产生,且能打碎自后部反射来的压力波,阻止了循环的往复,从而有效的改善了风振的噪声。
进一步地,凸台结构由两种高度不同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间隔排列而成。两种高度的凸台结构间隔设置,形成高度错落的结构,有效阻止风振的产生。
进一步地,第一凸台的高度为5mm。根据具体的需求,可进行适应性修改。
进一步地,第二凸台的高度为2mm。根据具体的需求,可进行适应性修改。
进一步地,矩形的凸台结构的长为18mm,宽为15mm。尺寸为可变量设计,可通过仿真结构进行尺寸优化,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后门B柱盖板。
进一步地,凸台结构均匀排列,且相邻凸台结构的间距为28mm。
进一步地,凸台结构与饰板后边缘的距离为5mm。
进一步地,后门B柱盖板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凸台结构的边缘处设有倒角。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0817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储能设备的保护门板
- 下一篇:包装袋压平排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