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控制方法及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310786853.1 | 申请日: | 2023-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3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赖水长;林胜;钟秤平;段龙杨;余金霞;万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 |
代理公司: | 南昌大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5 | 代理人: | 郑剑文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esp 制动 振动 油管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控制方法及减振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接入ESP泵体的油管连接口,远离油管连接口的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端部接入车辆左前轮胎制动分缸;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接入ESP泵体的油管连接口,远离油管连接口的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端部接入车辆右前轮胎制动分缸,形成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本发明通过在普通制动油管基础上,采用螺旋减振结构,能有效的降低管路流体脉动传递至ESP,消除ESP误触发,提高轻卡车型高速驾驶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升了乘客的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控制方法及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主机厂采用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案越来越多。目前市面上卡车配置的ESP结构往往布置在车架上,离传动轴较近,传动轴的激励很容易传递至ESP。
卡车在5挡100kph左右车速长时间行驶过程中,传动轴一阶激励频率与ESP支架模态耦合引起共振,导致ESP本体上的振动过大,影响ESP计算精度,导致出现ESP误触发工作模式,从而出现自发紧急制动现象,易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控制方法及减振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其中,包括:
ESP泵体,所述ESP泵体预留有多个油管连接口;
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所述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一端接入ESP泵体的油管连接口,远离油管连接口的所述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端部接入车辆左前轮胎制动分缸,其中所述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包括第一L型连接管、第一螺旋减振管和第一弯管依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L型连接管接入ESP泵体的油管连接口,所述第一螺旋减振管的中心轴线处距离所述ESP泵体为325mm~385mm;
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所述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一端接入ESP泵体的油管连接口,远离油管连接口的所述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端部接入车辆右前轮胎制动分缸,其中所述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包括第二L型连接管、第二螺旋减振管和第二弯管依次连接;其中所述第二L型连接管接入ESP泵体的油管连接口,所述第二螺旋减振管的中心轴线处距离所述ESP泵体为275mm~335mm,形成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通过在普通制动油管基础上,采用螺旋减振结构,能有效的降低管路流体脉动传递至ESP,消除ESP误触发,提高轻卡车型高速驾驶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升了乘客的满意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螺旋减振管和/或第二螺旋减振管的螺旋圈直径尺寸为29mm~39mm,螺旋圈之间的间距为2mm~4mm,在普通制动油管基础上,采用该螺旋结构,降低传动轴激励通过制动管路传递至ESP,消除ESP误触发,提高轻卡车型高速驾驶的安全性能,提升乘客的满意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螺旋减振连接管和/或第二螺旋减振连接管的管径为4.8mm±0.08mm,保证油管管路内流体有序流通的同时可有效降低传动轴激励通过管路传递至ESP的影响。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至ESP泵体后的第一L型连接管和第二L型连接管之间呈90°夹角设置,优化现有制动油管的布局方式以缩小本装置整体的占用空间。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螺旋减振管的螺旋圈数比第二螺旋减振管的螺旋圈数多,基于此设计,能有效的降低管路流体脉动传递至ESP,衰减激励频率。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降低ESP制动振动的油管装置,其中,包括如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7868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