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速器、驱动系统和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21131.3 | 申请日: | 202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8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中才 |
主分类号: | F16H48/12 | 分类号: | F16H48/12;B60K17/16;B60K17/346;F16H48/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何展鹏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蓬***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差速器 驱动 系统 汽车 | ||
本发明具体公开了一种差速器、驱动系统和汽车。差速器包括差速组件、两组限速组件,差速组件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限速组件包括输入齿轮组、输出齿轮组和限速装置,输入齿轮组连接于输入端,输出齿轮组连接于输出端,限速装置包括锁止件、限速转动件和追及转动件,输入齿轮组与限速转动件和追及转动件的其中一个连接,输出齿轮组与另一个连接;其中,当输入齿轮组和输出齿轮组的转速相同时,锁止件能够锁止限速转动件和追及转动件。本发明使输出端间的转速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让非打滑侧对应的输出端能够保持一定的转速,进而减少汽车受车轮打滑的影响,同时能使汽车保持有正常转向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驱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差速器、驱动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能够使汽车左、右(或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但是由于差速器允许两动力输出端自由差速,导致汽车发生打滑时会因失去驱动力而无法行驶。为此,现有技术往往会加装使两动力输出端与动力输入端转速同步的差速锁,然而,该差速锁会使汽车失去转向能力。此外,现有技术还有选择加装采用摩擦副连接两动力输出端,以抑制两动力输出端的输出转速差过快上升的差速锁,但是该差速器只能抑制两动力输出端转速差的扩大速度,延缓最终发生完全打滑的时间,并不能遏止打滑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防止车轮打滑的同时保持汽车的转向性能的差速器、驱动系统和汽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差速器,包括差速组件、两组限速组件,所述差速组件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限速组件包括输入齿轮组、输出齿轮组和限速装置,所述输入齿轮组连接于所述输入端,所述输出齿轮组连接于所述输出端,所述限速装置包括锁止件、限速转动件和追及转动件,所述输入齿轮组与所述限速转动件和所述追及转动件的其中一个连接,所述输出齿轮组与另一个连接;其中,当所述输入齿轮组和所述输出齿轮组的转速相同时,所述锁止件能够锁止所述限速转动件和所述追及转动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差速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差速组件实现输出端的差速,并通过输入齿轮组与输入端连接,输出齿轮组与输出端连接,使限速装置的两端分别具有输入端的转速和输出端的转速,再通过设置锁止件,使锁止件在输入齿轮组和输出齿轮组的转速相同时,锁止限速装置的限速转动件和追及转动件,抑制了轮胎打滑侧对应的输出端转速上升过多和轮胎非打滑侧对应的输出端转速下降过多,使输出端间的转速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让非打滑侧对应的输出端能够保持一定的转速,进而减少了汽车受车轮打滑的影响,同时,还能使汽车保持有正常转向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速转动件包括容纳槽体,所述追及转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槽体内,所述追及转动件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容纳槽体的内壁限定形成活动槽,所述锁止件设于所述活动槽,所述限速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追及转动件的转盘,所述转盘一端与所述锁止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速转动件连接,所述限速转动件能够驱使所述转盘和所述锁止件转动,以相对所述追及转动件反向旋转,所述活动槽中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锁止件的直径,以供所述锁止件移动,所述活动槽两端的宽度小于所述锁止件的直径,当所述锁止件移动至所述活动槽的两端且所述输入齿轮组和所述输出齿轮组的转速相同,所述锁止件锁止所述限速转动件和所述追及转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速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限速转动件的压盘,所述压盘套设于所述追及转动件,所述压盘与所述转盘之间设有固定连接于所述追及转动件的支架,所述支架设有滚珠,所述滚珠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压盘和所述转盘,所述限速转动件能够驱使所述滚珠沿所述限速转动件沿径向自转,以驱使所述转盘和所述锁止件朝与所述限速转动件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中才,未经李中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211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