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63647.X | 申请日: | 202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86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明;步志高;孙恩成;朱远茂;李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N15/34;G01N33/569;A61K39/12;A61P3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棱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54 | 代理人: | 张洪生;武志宏 |
地址: | 150069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非洲 猪瘟 病毒 及其 应用 | ||
1.一种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选自:
S1:微生物保藏号为CCTCC NO:V202318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
S2:临床致病性与免疫原性相对于微生物保藏号为CCTCC NO:V202318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没有变化的传代病毒株或突变病毒株;以及
S3:与微生物保藏号为CCTCC NO:V202318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实质相同的病毒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基因组中,B646L基因的蛋白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其特征在于,所述B646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基因组中,基因编码序列满足如下序列中的任一种、任两种或三种:
B602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7所示;
C122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8所示;以及
D345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9所示;
和/或
在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基因组中,基因编码序列满足如下序列中的任一种、任两种、任三种、任四种、任五种、任六种或七种:
MGF_505-1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MGF_505-2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
MGF_505-3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
MGF_360-12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
MGF_360-13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1所示;
MGF_360-14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3所示;以及
EP402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
和/或
在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基因组中,基因编码序列满足如下序列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
MGF_100-1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20所示;以及
I9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21所示;
和/或
在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基因组中,基因编码序列满足如下序列中的任一种、任两种或三种:
NP1450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22所示;
MGF_360-8L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23所示;以及
MGF_505-5R基因的编码序列如SEQ ID NO.24所示。
5.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培养方法,所述培养方法为:将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接种培养细胞,进行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增殖培养,得到增殖的非洲猪瘟病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细胞为原代猪肺泡巨噬细胞。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方法的培养环境为:36-39℃,3-5%CO2。
8.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或者通过权利要求5-7所述的培养方法培养得到的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在制备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检测试剂中的用途。
9.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或者通过权利要求5-7所述的培养方法培养得到的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在制备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抑制剂和/或针对非洲猪瘟的治疗制剂中的用途。
10.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经基因组改造得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通过权利要求5-7所述的培养方法培养得到的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或者通过权利要求5-7所述的培养方法培养得到的所述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经基因组改造得到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在制备用于单独使用,用于与其他免疫制剂和/或药物联合使用,或用作与其他免疫制剂和/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组分以预防、减缓和/或控制非洲猪瘟的制剂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6364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贴片机上料防错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流动活性焦吸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