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93880.5 | 申请日: | 2023-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25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丁立建;何山;张子鸣;张大帅;张雅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09/10 | 分类号: | C07D309/10;C12P17/16;A61P31/04;A61K31/351;A01N43/16;A01P3/0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糖基化蒽醌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特点是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如Ⅰ所示,其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将保藏号为CCTCC NO:M2020953的放线菌通过发酵培养来获取蒽醌萜类发酵物,然后将发酵物用乙酸乙酯浸泡提取得粗浸膏,在此基础上将该粗浸膏经正相硅胶柱层析,反向中压柱层析和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该蒽醌类化合物具有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抑制剂方面的用途,优点是该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大肠杆菌以及的抗农用病原真菌作用,可以用于开发预防和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的药物以及由农用病原真菌引起的果蔬疾病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从海洋放线菌中提取的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人类细菌病原体,既可引起食品变质和人肠道的浅表感染,也可诱发全身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为主的细菌感染是我国临床上日趋严重的问题,是免疫力低下及婴幼儿患者中的感染人群发生率最高的机会性感染,在感染者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大多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生物被膜的形成,不仅能增强其耐药性,甚至使其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现有抗细菌药物作用机制单一,长期使用引起耐药激增,多途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的临床需求日益提高。
果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人类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果蔬含水量高,营养丰富,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极易遭受病原真菌的侵染而腐烂变质,同时真菌在果蔬的腐烂部位及其周围健康组织中也积累了大量真菌毒素。诸多真菌毒素在果蔬采后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性质稳定,常规的贮运和加工条件难以将其彻底清除,就会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目前从新鲜果蔬及其产品中检测到的真菌毒种类主要有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赭曲霉毒素、富马毒素、扩展青霉素、链格孢毒素等。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其具有高毒性能够引起机体代谢紊乱、神经麻痹、器官功能衰竭、生育、致癌和免疫破坏等毒性效应,使得它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寻找高效、安全、操作方便的防控技术以降低果蔬产品及其制品中的真菌毒素污染,对于新鲜果蔬及其产品的安全生产、流通和人们的饮食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开发新型、安全、更有效的抑制真菌污染的生物防腐剂迫在眉睫。
蒽醌是一类天然存在的分子,广泛存在与放线菌、真菌、海藻、海绵和软体动物中,蒽醌的骨架类型和数目是萜类化合物中较多的一类,主要表现在有效地抗菌,抗癌和消炎的活性上,是医药方向的重要原料。本发明人在对海洋放线菌Steptomyces sp.4-7在培养基发酵下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调查中,发现了蒽醌类新天然产物,目前尚未见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抗菌活性的报道,因此市场上也尚未见有与此相关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农用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一种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如(I)所示;
2、上述糖基化蒽醌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酵生产
将保藏号为CCTCC NO:M2020953的海洋放线菌(Steptomyces sp.4-7)在高氏1号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划线,于28℃培养箱中倒置培养5天后,挑取单菌落接种于A液体培养基中,于温度28℃、220rpm/min的转速下置于摇床上培养11天后收集发酵液;
(2)浸膏提取
在步骤(1)得到的发酵物中加入等体积的乙酸乙酯,反复萃取3次,随后对乙酸乙酯浸提液真空蒸干后获得粗浸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938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