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耗能型3D打印混凝土组合梁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907763.7 | 申请日: | 2022-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58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月;陈朝晖;张志刚;廖旻懋;李浪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耗能 打印 混凝土 组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耗能型3D打印混凝土组合梁,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包括:若干3D打印混凝土单元,3D打印混凝土单元由3D混凝土材料打印而成,若干3D打印混凝土单元沿纵向依次间隔布置,3D打印混凝土单元的抗拉一侧沿其横向开设有键槽;连接件,连接件位于3D打印混凝土单元的端部用于将相邻两块3D打印混凝土单元固定连接;剪力键,剪力键与键槽配合;抗拉连接板,抗拉连接板位于3D打印混凝土单元的抗拉一侧,剪力键与抗拉连接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组合梁相对于传统3D打印混凝土来说,可以提高构件的强度,使其满足承载性能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耗能型3D打印混凝土组合梁。
背景技术
3D打印混凝土技术是一种数字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高的新型建造技术,相比传统建造方法具有免模板施工、节省人力、建造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3D打印混凝土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土木施工方式将面临环境污染严重、有效劳动力不足、场地复杂以及建造材料短缺等问题。为此,将3D打印技术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可促进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施工建造快速高效、结构形式更加优美。然而,3D打印建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还面临一系列难题。现阶段3D打印多应用于景观及非承重的维护结构中,针对其在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提出的3D打印混凝土构件的配筋增强方法,如同步打印配筋、预留孔道配筋、钢筋网增强、钢丝增强等,由于受到设备的干涉问题,传统的配筋增强方法都无法像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样顺利地安装竖向钢筋,打印结构缺乏有效配筋方式,无法满足结构性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耗能型3D打印混凝土组合梁,相对于传统3D打印混凝土来说,可以提高构件的强度,使其满足承载性能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耗能型3D打印混凝土组合梁,包括:
若干3D打印混凝土单元,所述3D打印混凝土单元由3D混凝土材料打印而成,若干3D打印混凝土单元沿纵向依次间隔布置,3D打印混凝土单元的抗拉一侧沿其横向开设有键槽;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3D打印混凝土单元的端部用于将相邻两块3D打印混凝土单元通过胶水胶合连接;
剪力键,所述剪力键与键槽配合;
抗拉连接板,所述抗拉连接板位于3D打印混凝土单元的抗拉一侧,所述剪力键与抗拉连接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3D打印混凝土单元上开设有贯穿其两端面的通孔,所述通孔内穿设有耗能钢筋,所述耗能钢筋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隔,所述耗能钢筋位于相邻两块3D打印混凝土单元之间的间隔位置通过所述胶水粘接。
进一步,所述耗能钢筋的四周还紧密环绕设置有若干弹性钢筋,所述弹性钢筋的外侧还同时与耗能钢筋和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用于所述弹性钢筋纵向定位的定位片。
进一步,所述耗能钢筋的外侧还套设有压片,所述压片与通孔的内壁摩擦配合,所述压片用于将所述弹性钢筋沿其轴向压紧于所述定位片。
进一步,所述抗拉连接板为胶合木。
进一步,所述3D打印混凝土单元包括混凝土底板、形成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混凝土侧板、形成在两混凝土侧板之间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底板开设有所述键槽,若干第一筒体位于靠近底板所在一侧且沿横向依次并列设置,若干第二筒体位于远离底板所在一侧且沿横向依次并列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未经重庆大学;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077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阻燃型点复合防水板的生产装置
- 下一篇:电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