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充电器与电池的组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579806.0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94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云储盈鑫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43/13 | 分类号: | B62J43/13;B62J43/28;B62M6/90;B62M6/80;B60L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绘聚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32 | 代理人: | 张春慧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苏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充电器 电池 组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充电器与电池的组合装置,包括设置的车座,且车座的内部设置有电池仓,电池仓的内部安装有电池本体,电池本体的顶部通过导线与充电器本体相连接,同时充电器本体的端部连接有线缆和充电头;所述电池仓的外侧设置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开设于车座的端面上,安装槽的外侧对称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端面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安装槽的下方嵌入式连接有第二齿辊,且第二齿辊的顶部通过棘轮组件连接有竖杆,竖杆通过往复丝杆连接有往复丝杆,往复丝杆端部套设有推板。该内置充电器与电池的组合装置,电池组与充电器本体为一体式结构设置,占用空间小且不易遗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置充电器与电池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或是电动汽车是现在社会常见的交通工具,电动车行驶结束后需要使用充电器本体充电;研究人员发现,现有技术中电动车的充电器本体(充电头)以及线缆都是外置的;以电动自行车为例,该充电器本体(充电头)以及线缆都放置在座桶内,充电时将充电器本体从座桶中取出,通过线缆一端电连电池组进行充电,然而现有的电动车充电器本体和电池组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充电方式极其不方便,不利于高端的电池产品形成(高端电池产品要求电池组以及充电器应当采用一体化设计,简约结构设计);同时单独设置的充电器本体容易掉落,更换不配套不合格的充电器本体,容易使电池组烧毁,充电器本体与电池组占用空间太大,不利于高性能锂电池的产品形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充电器与电池的组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电动车电池组与充电器本体为分体结构,占用大量空间且易遗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充电器与电池的组合装置,包括设置的车座,且车座的内部设置有电池仓,并且电池仓的内部安装有电池本体,而且电池本体的顶部通过导线与充电器本体相连接,同时充电器本体的端部连接有线缆和充电头;
所述电池仓的外侧设置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开设于车座的端面上,并且安装槽的外侧对称设置有密封板,而且密封板端面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同时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连接于滑槽中,所述滑槽开设于安装槽外侧的顶部和底部;
所述安装槽的下方嵌入式连接有第二齿辊,且第二齿辊的顶部通过棘轮组件连接有竖杆,并且竖杆通过往复丝杆连接有往复丝杆,而且往复丝杆端部套设有推板。
优选的,所述密封板底部的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辊相啮合,且第二齿辊通过第二齿条进行往复转动,并且第二齿辊通过棘轮组件带动竖杆构成单向转动结构,使得密封板移动后,就会通过第二齿条带动第二齿辊进行转动,第二齿辊转动后就会通过棘轮组件带动竖杆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往复丝杆与推板为套设螺纹连接,且推板正视设置为“T”字形结构,并且推板贯穿连接于安装槽的后侧,而且推板通过往复丝杆构成水平推动结构,同时推板的俯视设置为“L”字形结构,使得往复丝杆转动后,就会带动推板进行水平移动,推板移动后就会对充电头进行外推,从而便于将充电头取出使用。
优选的,所述线缆与充电头均嵌合连接于安装槽中,且安装槽设置为扳手状结构,并且线缆设置为弹性螺旋状结构,使得在进行充电时,将充电头从安装槽中取出使用,线缆可以进行延伸,使用后可以自行收纳。
优选的,所述密封板顶部的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辊相连接,且第一齿辊嵌入式转动连接于车座的内部,并且第一齿辊的顶部套设有挤压板,使得密封板移动时,会使第一齿条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齿辊进行转动,第一齿辊转动后就会带动顶部的挤压板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挤压板连接于转槽中,且转槽开设于车座的内部,并且挤压板与第一齿辊为偏心连接,而且挤压板与弹性气囊相抵接,套设弹性气囊安装于转槽的内壁上,使得挤压板在转槽中进行转动后就会对弹性气囊进行挤压,弹性气囊受压后就会将内部的气体进行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云储盈鑫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云储盈鑫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5798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检验科用样品加液稀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前悬架控制臂衬套压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