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电磁作动器的主动式准零刚度隔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220520992.0 | 申请日: | 2022-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83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 发明(设计)人: | 唐介;姜博龙;刘冀钊;胡文林;齐春雨;王宇强;陈昱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15/03 | 分类号: | F16F15/03 |
| 代理公司: | 天津玺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37 | 代理人: | 罗伟清 |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磁 作动器 主动 式准零 刚度 隔振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电磁作动器的主动式准零刚度隔振器,涉及工程结构减振隔振技术领域。该方案包括包括弹簧套筒、连接筒和电磁作动器,电磁作动器通过所述连接筒与所述弹簧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套筒内设置有滑块,滑块与所述弹簧套筒内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斜置弹簧,电磁作动器的电磁作动器动子端部固定设置有中间稳定杆,所述中间稳定杆外壁上位于所述滑块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轴向弹簧。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以主动调节的电磁作动器,充分利用准零刚度技术和主动控制所具有的优势使本装置在整个频段上都具有优秀的隔振效果,振动从隔振对象传递到被隔振对象上时,利用主动控制技术手段,通过电磁式作动器对隔振对象的振动进行主动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结构减振隔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磁作动器的主动式准零刚度隔振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密仪器设备步入超精密时代,并已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半导体、光学等器件的生产制造中。研究表明,振动已成为制约精密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精密仪器设备的减振隔振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隔振起始频率与传递率是评价隔振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性能优异的隔振系统应该具有较低的隔振起始频率和较低的传递率,以获得更宽的隔振频带和降低振动的危害;而影响隔振系统主要性能的参数是固有频率和阻尼比,若选用刚度较小的隔振系统,会使其固有频率减小,从而减小隔振起始频率,拓宽隔振频带,但是其承载能力下降,静态位移增加,若增加系统阻尼,隔振系统在共振频率点的振动传递率减小,但其高频时的振动传递率却会增加。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磁作动器的主动式准零刚度隔振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隔振方案低频段的隔振效果差,隔振频带窄的技术问题,以缓解传统线性隔振系统中低的隔振起始频率与高静态承载能力之间的对立矛盾,同时具有较高的静态刚度和较低的动态刚度,从而保证系统在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固有频率较小,而且可以显著地扩大系统的隔振频带,提高系统的隔振效率,同时能够对低频的振动进行隔离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磁作动器的主动式准零刚度隔振器,包括弹簧套筒、连接筒和电磁作动器,所述电磁作动器通过所述连接筒与所述弹簧套筒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套筒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弹簧套筒内壁之间连接有多个斜置弹簧,且所述斜置弹簧均匀分布在所述弹簧套筒内,电磁作动器的电磁作动器动子端部固定设置有中间稳定杆,所述中间稳定杆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套筒通过外部套筒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中间稳定杆外壁上位于所述滑块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轴向弹簧;
一个或多个所述一种基于电磁作动器的主动式准零刚度隔振器通过安装在隔振对象与被隔振对象之间,通过改变所述电磁作动器内线圈流过电流大小改变电磁力大小,对隔振对象进行振动控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电磁作动器包括电磁作动器动子和电磁作动器定子,所述电磁作动器动子设置在电磁作动器定子内,所述电磁作动器动子包括绕筒和线圈,所述线圈数量为两个,且均套装设置在绕筒外顶壁上,所述线圈上均电连接有引线,所述绕筒外壁通过螺栓与所述中间稳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电磁作动器定子包括导磁钢外筒、永磁铁和软铁,所述导磁钢外筒内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直线轴承,且所述直线轴承连杆与所述绕筒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和所述软铁均包括多组,沿轴向间隔设置在直线轴承外壁上,且所述永磁铁相邻的一侧磁极保持相同,可以通过改变电磁作动器内线圈电流大小,从而产生不同电磁力作用在所述电磁作动器动子上,所述电磁作动器动子沿所述隔振器的轴向作动,通过把作用力传递到中间稳定杆上可以对隔振对象的振动进行实时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5209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