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稻头茬收获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727139.7 | 申请日: | 2022-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8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武;黎观炯;覃兴谋;罗锡文;王在满;何剑飞;张明华;吴淦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D45/04 | 分类号: | A01D45/04;A01C15/00;A01C3/02;A01B29/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润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林伟斌;周业飞 |
| 地址: | 510336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稻头茬 收获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再生稻头茬收获装置及方法,其中,包括:水稻收获机主体;履带;施肥组件;堆肥组件;镇压组件;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面板、调压组件和测压组件,所述测压组件位于所述镇压组件上用于检测所述镇压组件对地压力的大小,所述测压组件发送信号至所述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发送信号至所述调压组件用于调节对地压力的大小。用于解决适应南方地区低茬再生稻,简化生产步骤、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的问题。实现可通过现有水稻收获机主体配备其他部件,制成低成本的一体机,达成减少机具作业次数,精准控制水稻收获机主体对地压力,提高再生稻的产量与质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再生稻头茬收获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稻是一种利用水稻再生能力与相应田间管理措施,使头季收割后稻茬上的腋芽生长抽穗并结实,最终实现一种两收甚至多收的水稻栽培模式。中国的再生稻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700年前。再生稻可轻简化生产,生产效益高,是一种保障中国粮食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水稻育种水平已处于领先地位,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尤为重要。其中,对再生稻的栽培技术,针对头茬收获,主要采用机收、留高茬(20-40厘米)的收获方式,由于普通水稻收获机会对再生稻稻茬产生不均匀的碾压,降低再生稻后续生长质量,故机收需使用专用水稻收获机或对普通水稻收获机更换窄履带以减少碾压损失,同时还需人工或专用机器扶直稻茬,以提高再生发苗稻茬基数、缩短生长季生育期。该方式对水稻收获机要求高,再生季熟期一致性也有待提高。同时,目前专用水稻收获机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购买成本较高,不利于广泛推广;普通水稻收获机更换窄履带则具有适应性与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对于少见的机收、留低茬(10-20厘米)的收获方式,其可延长再生季生育期,利于外观、米质的提升,不利于种植期较短的北方地区种植,适宜种植期较长的南方地区种植与推广,但市面上与该方式相匹配的作业机具少之又少。因此,在再生稻地位日趋重要的当下,亟需一种更为简便、适宜南方地区使用推广的再生稻头茬收获装置,在解决再生稻收获碾压不均问题的同时,匹配留低茬的收获方式,进一步简化再生稻栽培流程,促进再生稻南方地区再生稻的生产与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用于解决通过改进现有普通水稻收获机,来适应南方地区低茬再生稻生产及再生稻栽培技术,简化生产步骤、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生稻头茬收获装置,其中,包括:水稻收获机主体,所述水稻收获机主体包括割台和切碎器,所述割台位于所述水稻收获机主体的前方用于割秸秆,所述切碎器用于切碎秸秆至碎屑;履带,所述履带位于所述水稻收获机主体的下方用于田间行走;施肥组件,所述施肥组件位于所述水稻收获机主体的后侧用于施肥;堆肥组件,所述堆肥组件位于所述切碎器的出口用于混合秸秆碎屑和肥料进行堆肥;镇压组件,所述镇压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其中至少一个镇压组件安装于所述履带的后侧;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面板、调压组件和测压组件,所述控制面板位于所述水稻收获机主体内,所述测压组件位于所述镇压组件上用于检测所述镇压组件对地压力的大小,所述测压组件发送信号至所述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发送信号至所述调压组件用于调节对地压力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施肥组件包括肥料箱、排肥器和排肥管,所述肥料箱用于增添肥料;所述排肥器安装于所述肥料箱的底部;所述排肥管上端连接于所述排肥器,下端连接于所述堆肥组件。有利于排肥管和所述堆肥组件的同步调距。
进一步的,所述堆肥组件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用于将秸秆碎屑均匀排出或将秸秆碎屑和肥料混合物均匀排出置于稻茬行间。有利于秸秆的均匀还田或肥料和秸秆的混合物的均匀还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271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韧性低温压力容器钢板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光伏屋面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