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22383.X | 申请日: | 202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44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戚进;梁光明;王喜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Q19/02;A61Q19/08;A61Q1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果肉 黄酮 果酸 部位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橘柑果皮,特别涉及一种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本发明通过优化工艺,提供一种从新会柑果肉同时获得黄酮提取物和果酸提取物的方法,该方法先进性在于该串联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得率较高、稳定性好。本发明的先进性在于从新会柑果肉中提取纯化了总黄酮和果酸部位,并对总黄酮在美白、抗氧化以及果酸部位在去角质、保湿、吸湿等方面做了功效评价,证实其有效性。本发明将废弃物(新会柑果肉)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橘柑,特别涉及一种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新会陈皮是新会柑的干燥果皮,是广东一种著名的药材。新会柑果实与其他柑橘类果实不同,新会柑的果肉含白囊较多,其味酸苦,难以直接作为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利用。但新会陈皮的价值较高,导致皮贵肉贱,柑农采摘柑果后,往往会取皮弃肉,丢弃堆积的果肉很快就会腐败酸臭导致土壤严重酸化从而产生污染。对新会柑果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可知,新会柑果肉中的总黄酮、果酸等物质的含量较高,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报道多是对新会柑果肉或果汁中整体成分进行开发(李义勇,陈柏忠,曾嘉佳,吴振强.新会柑汁发酵物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产养殖,2020,41(10):5-10.),至今未有对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进行提取分离制备的报道。所以对新会柑果肉中较高含量的总黄酮和果酸部位进行提取纯化,以获得黄酮提取物和果酸提取物,可以使新会柑果肉得到合理处置,对于减少资源浪费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果酸和总黄酮是柑橘类果实中含量较多的两类化学成分。果酸类成分多具有去角质、保湿、嫩肤等功效,在日化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日化品领域所使用的果酸成分主要是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相对合成果酸,天然来源的果酸更温和、安全性更高,所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分离纯化果酸可能具有潜在意义,但是天然来源的果酸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还需要进行验证。黄酮类成分多以提取物或总黄酮部位的形式被使用于保健品、日化品领域,多具有抗氧化、抗菌和美白等生物活性。新会柑果肉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目前尚未见新会柑果肉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报道,且新会柑果肉中黄酮类成分的生物活性也需进一步确认。
目前尚未见对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果酸部位进行提取分离制备的报道。柑橘类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多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的方法提取纯化,但都是仅针对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纯化,而未兼顾其他类型化学成分。本发明建立了一种使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同时提取纯化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的工艺,该串联工艺在新会柑果肉中获得黄酮提取物的同时可获得果酸提取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及果酸部位的制备工艺以获得新会柑果肉中的总黄酮和果酸部位,对总黄酮在美白、抗氧化以及果酸部位在去角质、保湿、吸湿等方面进行功效评价,证实了新会柑果肉中的总黄酮和果酸部位可以在日化品领域进行开发应用。
本发明中的串联制备方法工艺制备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获得总黄酮和果酸部位的含量较高,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好,可以大大提高提取纯化总黄酮及果酸部位的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减少工艺流程所需的时间,适合工业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及果酸部位的串联制备方法,并对黄酮提取物在美白和抗氧化以及果酸提取物在去角质、保湿、吸湿等方面进行功效评价。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的串联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总黄酮提取物在美白及抗氧化方面在日化品领域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果酸提取物在去角质、保湿及吸湿方面在日化品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新会柑果肉中总黄酮和果酸部位的串联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23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