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55233.7 | 申请日: | 202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5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薛佳祥;吴利翔;廖业宏;任啟森;杨荣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C04B35/565;C04B35/622;G21C21/00;G21C3/0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王少虹 |
地址: | 518120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增强 碳化硅 包壳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获得金属内管和SiCf/SiC复合管;
S2、将所述金属内管插入所述SiCf/SiC复合管内;
S3、对所述金属内管进行塑性变形处理,使所述金属内管与所述SiCf/SiC复合管紧密贴合,形成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塑性变形处理采用锥形模具涨环、内压扩径、拉拔成型方法中至少一种;
所述塑性变形处理的环境温度为500℃-8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SiCf/SiC复合管采用NITE工艺、CVI工艺、PIP工艺、RI工艺中至少一种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管的内径为7.4mm-7.9mm,外径为8.0mm-9.0mm;
所述SiCf/SiC复合管的内径为8.1mm-9.1mm,外径为9.5mm-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管采用锆、铌、铁铬铝、不锈钢中至少一种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Cf/SiC复合管包括SiC纤维编织层、复合在所述SiC纤维编织层外侧的SiC单质外层。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Cf/SiC复合管包括SiC纤维编织层、复合在所述SiC纤维编织层内侧的SiC单质内层、复合在所述SiC纤维编织层外侧的SiC单质外层。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S4、对所述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的两端进行精细磨削。
9.一种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制得。
10.一种金属增强碳化硅包壳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内管和SiCf/SiC复合管;所述金属内管插设在所述SiCf/SiC复合管内,并且通过塑性变形与所述SiCf/SiC复合管的内壁面紧密贴合;
所述金属内管的内径为7.5mm-8.0mm,外径为8.1mm-9.4mm;所述SiCf/SiC复合管的外径为9.5mm-10.0mm;所述金属内管和SiCf/SiC复合管的长度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5523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辅合金铸片和高剩磁高矫顽力钕铁硼永磁体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氩弧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