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新型冠状病毒和猴痘病毒联检的组合物、方法及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05998.2 | 申请日: | 2022-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11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程星;贺莉;谭德勇;孙青芝;许思瑶;刘佳;戴立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51;C12N15/11;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刘欣;吴素花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新型 冠状病毒 痘病毒 联检 组合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和猴痘病毒的联检组合物、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提供的联检的组合物,主要利用多重荧光PCR分析方法,通过检测不同病原体上的不同的位点,对不同病原体进行检测,从而在单管反应体系中同时实现新型冠状病毒和猴痘病毒的检测。使得不同病原体能够得到区别对待,从而使得治疗和预防更有效。同时,本发明的组合物,其检测的灵敏度更高,达到200拷贝/mL,检测更为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和猴痘病毒的联检组合物、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全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于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为1~14天,症状主要是发热、乏力、干咳,重症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脓毒症休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等。
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195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实验猕猴上首次发现,1970年首次报道扎伊尔地区出现人类感染猴痘病毒。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痘病毒科,感染的症状与天花相似,如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疼痛,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者被感染的动物,或通过患者的体液、呼吸道飞沫传播,毒力强的病毒株有可能致死。从2022年5月第一例病例被发现以来,不到一个月已确诊了超过100多例,WHO扩大了对非流行国家的监测,现有信息表明,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对猴痘病毒具有免疫力。
一种临床表现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为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不同的病毒其临床治疗方式可能不一样。对于易感染病毒而言,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猴痘等,需要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且及时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区分具有类似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猴痘病毒感染,对后续的防控、治疗以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指导,因此本领域需求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并区分新型冠状病毒和猴痘病毒的相关产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和猴痘病毒联检的组合物,同时包括:
如SEQ ID NO:1~3所示的检测2019-nCoV ORF1ab基因的上下游引物和探针;
如SEQ ID NO:4~6所示的检测2019-nCoV N基因的上下游引物和探针;以及
如SEQ ID NO:7~9所示的检测猴痘病毒的上下游引物和探针。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还包括:
如SEQ ID NO:10~12所示的检测猴痘病毒的上下游引物和探针。
使用额外的猴痘病毒的引物和探针可以进一步预防漏检。避免在第一靶基因突变导致检测失效时,仍然能够检测到猴痘病毒,进一步提高了检测准确率。降低了假阴性的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包括:检测内标的上下游引物及探针。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内标是人源内标基因。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内标是人管家基因。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用于检测内标的上下游引物及探针为如SEQ ID NO:13所示的内标上游引物、如SEQ ID NO:14所示的内标下游引物,和如SEQ ID NO:15所示的内标探针。
本发明提供的联检的组合物,主要利用多重荧光PCR分析方法,通过检测不同病原体上的不同的位点,对不同病原体进行检测,从而在单管反应体系中同时实现新型冠状病毒和猴痘病毒的检测。使得不同病原体能够得到区别对待,从而使得治疗和预防更有效。同时,本发明的组合物,其检测的灵敏度更高,达到200拷贝/mL,检测更为准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059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