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博比特虫的快速响应捕获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4954.6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3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化平;陈欢;钱强强;周伟乾;孔薇琪;田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5/10 | 分类号: | B25J15/10;B25J15/00;B25J9/10;B25J9/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比特 快速 响应 捕获 机构 | ||
1.一种仿博比特虫的快速响应捕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摩擦电式非接触接近感知单元(1)、气动双稳态驱动模块(2)和三爪执行模块(3),四个摩擦电式非接触接近感知单元(1)贴附在三爪执行模块(3)上,气动双稳态驱动模块(2)安装在三爪执行模块(3)上;三爪执行模块(3)包括驱动座和三个捕获爪(31),三个捕获爪(31)的根端沿周向均匀间隔铰接在驱动座的一端,驱动座的一端作为捕获机构的爪心处,三个捕获爪(31)的末端朝爪心处外弯曲;其中一个摩擦电式非接触接近感知单元(1)贴附在爪心处,另外三个摩擦电式非接触接近感知单元(1)分别贴附在三个捕获爪(31)的爪内侧;气动双稳态驱动模块(2)包括三个气囊驱动装置,三个气囊驱动装置的一端沿周向均匀间隔铰接在三爪执行模块(3)的驱动座的一端,每两个捕获爪(31)的末端之间铰接有一个气囊驱动装置的一端,三个气囊驱动装置的另一端沿周向均匀间隔铰接在三爪执行模块(3)的驱动座的侧部;四个摩擦电式非接触接近感知单元(1)和气动双稳态驱动模块(2)均电连接外部采集控制模块,气动双稳态驱动模块(2)的三个气囊驱动装置均连通外部气泵,外部采集控制模块电连接外部气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博比特虫的快速响应捕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爪执行模块(3)的驱动座包括三个驱动臂(32)、底座(33)、活动套(34)、滑杆(35)、若干限位杆(36)和爪座(37),各个限位杆(36)沿周向均匀间隔平行安装在滑杆(35)的外周并与滑杆(35)不相接触,滑杆(35)和各个限位杆(36)的一端连接爪座(37)的一端面,滑杆(35)和各个限位杆(36)的另一端连接底座(33)的一端面【,底座(33)的另一端面固定安装在外部固定处,以进行物体的捕获】;爪座(37)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六个第一铰接结构,三个捕获爪(31)的末端和三个气囊驱动装置的一端间隔交错铰接在爪座(37)的六个第一铰接结构上;远离滑杆(35)的爪座(37)的另一端面作为捕获机构的爪心处;滑杆(35)和各个限位杆(36)上共同活动套装有活动套(34),活动套(34)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六个第二铰接结构,三个气囊驱动装置的另一端铰接在活动套(34)的其中三个间隔的第二铰接结构上,活动套(34)的另外三个第二铰接结构上分别铰接三个驱动臂(32)的一端,三个驱动臂(32)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三个捕获爪(31)的爪外侧的靠近滑杆(35)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博比特虫的快速响应捕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爪执行模块(3)的三个捕获爪(31)的爪内侧均为负刚度缓冲层,三个摩擦电式非接触接近感知单元(1)分别贴附在三个捕获爪(31)的负刚度缓冲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仿博比特虫的快速响应捕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动双稳态驱动模块(2)的每个气囊驱动装置包括双稳态上臂支架(21)、拉伸弹簧(22)、双稳态下臂支架(23)和驱动气囊(24),双稳态上臂支架(21)的一端铰接双稳态下臂支架(23)的一端,双稳态上臂支架(21)的另一端铰接在三爪执行模块(3)的驱动座的爪座(37)的其中一个第一铰接结构上,双稳态下臂支架(23)的另一端铰接在三爪执行模块(3)的驱动座的活动套(34)的其中一个第二铰接结构上;双稳态上臂支架(21)和双稳态下臂支架(2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拉伸弹簧(22)的两端,拉伸弹簧(22)位于靠近滑杆(35)的一侧;双稳态上臂支架(21)的另一端侧面朝远离滑杆(35)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固定板,双稳态下臂支架(23)的另一端侧面朝远离滑杆(35)的方向上设有第二固定板,驱动气囊(24)位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靠近第一固定板的第二固定板的一侧面上固定驱动气囊(24)的一端,靠近第二固定板的第一固定板的一侧面抵住驱动气囊(24)的另一端,驱动气囊(24)连通外部气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495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
- 下一篇: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