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65176.6 | 申请日: | 202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95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周海燕;李波;苏龙;田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26 | 分类号: | B60R19/26;B60R19/36 |
代理公司: | 德州鲁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45 | 代理人: | 文媛 |
地址: | 251200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国家***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汽车 保险杠 | ||
本发明提供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涉及吸能保险杠领域。该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的后端设置有第一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后端设置有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的后端设置有冲击消除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前端左右部均设置有第一内槽,所述第一内槽的顶底端均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通过防护钢管抵消作用力,再通过液压缓冲器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以及冲击消除机构,三者共同作用下,对作用力进行缓冲吸能,使其降至最低,减少新能源汽车乘坐人员在发生事故时产生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能保险杠领域,具体为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人均增长量不断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和当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经常性的会出现因驾驶员走神或疲劳驾驶导致的急刹现象出现,近些年,不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由于其优越的性能,汽车速度更快,加之车体整体较轻,在车速上升后刹车变得更加困难,这就导致了急刹现象的频繁出现,也带来的危机,因此,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也孕育而生,为解决急刹现象或其他原因带来的安全事故提供解决方法。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在发生碰撞时,主要依靠的还是保险杆自身的形变作用,来缓冲产生的冲击力,整体的缓冲吸能的能力较差,也不能较好的保护和降低汽车车身内乘坐人员在事故中所受的伤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整体的缓冲吸能的能力较差,不能较好的保护和降低汽车车身内乘坐人员在事故中所受的伤害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新能源汽车吸能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的后端设置有第一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后端设置有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的后端设置有冲击消除机构;
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前端左右部均设置有第一内槽,所述第一内槽的顶底端均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靠内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块的上下端,所述移动块的内侧均固定连接在第一伸缩杆的杆体顶端,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移动块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件,所述三角连接件的中部均与第一连接柱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在连接栓的后端,所述连接栓的前端均与第二连接柱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在凹形块的后端,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前端中部左右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液压缓冲器。
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二缓冲板的前端左右部均设置有第二内槽,所述第二内槽的顶底端均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靠内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固定块的上下端,所述固定块的内侧均固定连接在第二伸缩杆的杆体顶端,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内槽内侧上下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外侧分别与固定块的左右侧上下部滑动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外接块,所述第一外接块的前端均与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二外接块的后端。
优选的,所述冲击消除机构包括单口箱,所述单口箱的前端内侧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侧后端设置有橡胶板,所述橡胶板的前端设置有ACF缓振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外侧设置有缓冲外层套,所述缓冲外层套的左右侧中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中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柱。
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板的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梯形块,所述梯形块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前端内侧均设置有圆槽,所述圆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限位圆块,所述限位圆块的前端中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柱,所述滑动柱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保险杠的后端左右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松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651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