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方法、装置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10459.0 | 申请日: | 2022-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7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65/02 | 分类号: | B62D65/02;B62D3/00;B62D1/16;B62D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霍健兰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系统 方向盘 方法 装置 车辆 | ||
本发明属于整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方法、装置及车辆,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整车OBD外接设备,设备发出整车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校准指令;S2、整车线控转向系统接收指令后,对执行机构发出指令,执行机构进行左右运动,当分别达到左右极限后,确定向左运动极限和向右运动极限的中位,完成标定;S3、标定完成后,标定设备退出,将方向盘对中装配。其目的是:用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传统的整车转向系统,在整车下线时,无法完成整车方向盘对中,影响整车下线效率的问题。通过本方案,不仅能够提升整车下线效率,同时也为售后整车方向盘不正问题提供快速解决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整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方法、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线控转向系统由方向盘、线控转向柱、线控转向器组成,线控转向系统缺少了传统整车中间轴的上下连接结构。传统整车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是通过转动中间轴传递转向器限位角度,进而进行整车方向盘对中。又因传统整车转向系统最多仅一个控制器在转向柱端或者转向器端,在整车下线时,无法完成整车方向盘对中,影响整车下线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方法、装置及车辆,用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传统的整车转向系统,在整车下线时,无法完成整车方向盘对中,影响整车下线效率的问题。通过本方案,不仅能够提升整车下线效率,同时也为售后整车方向盘不正问题提供快速解决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车OBD外接设备,设备发出整车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校准指令;
S2、整车线控转向系统接收指令后,对执行机构发出指令,执行机构进行左右运动,当分别达到左右极限后,确定向左运动极限和向右运动极限的中位,完成标定;
S3、标定完成后,标定设备退出,将方向盘对中装配。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S2步骤中,整车线控转向系统接收指令包括线控转向器对中校准指令和线控转向柱对中校准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S2步骤中,当接收到线控转向器对中校准指令时,执行机构执行线控转动器对中校准,线控转向器对中校准时,采用齿条行程进行线控转向器对中校准。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S2步骤中,采用齿条行程进行线控转向器对中校准,具体包括:驱动端接收转向指令,驱动端带动齿条向左运动,齿条带动拉杆内球头向左运动到极限,驱动端阻力达到最大设定齿条力Fmax时,驱动端反向转动,左侧末端传感器记录齿条行程,当驱动端助力达到设定齿条力Fmax时,传感器记录左极限到右极限的行程Amm,左极限到右极限行程的一半(A/2)mm,即为线控转向器的中位,驱动端再次反转,齿条从右极限向左运动(A/2)mm,完成线控转向器对中标定。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S2步骤中,当接收到线控转向柱对中校准指令时,线控转向柱对中校准时,采用线控转向柱转动圈数对中校准。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S2步骤中,采用线控转向柱转动圈数对中校准时,具体包括:线控转向柱接收转向指令后,线控转向柱转到左极限,限位机构限制线控转动柱的转动圈数,路感模拟器堵转,当线控转向柱向左转动时,传感器开始计数,直到路感模拟器堵转,传感器记录线控转向柱从左极限到右极限行程的转动圈数B,左极限到右极限转动圈数的一半(B/2)圈,即为线控转向柱的中位。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的,所述S1步骤中,外接设备为标定设备或诊断仪设备。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对中装置,包括:
外接单元,用于对线控转向系统发出对中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10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